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口骨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口骨

定義與解剖結構

口骨在中醫學中指構成口腔的主要骨骼結構,為口腔形態與功能的基礎支撐。主要包括以下部分:

  1. 上牙床骨(上頜骨):位於面部中央,構成口腔上部,固定上排牙齒。
  2. 下牙床骨(下頜骨):為面部唯一可活動的骨骼,通過顳下頜關節與顱骨連接。
  3. 口蓋骨(顎骨):分為前部的硬顎與後部的軟顎,構成口腔頂部。

中醫理論中的功能

在中醫臟象學說中,口骨與多個臟腑經絡密切相關:

  1. 腎主骨:腎精充足則口骨堅固,牙齒堅硬;腎虛則可能出現牙齒鬆動、骨骼發育不良。
  2. 脾胃相關:脾胃為氣血生化之源,營養口骨;脾主肌肉,與咀嚼功能相關。
  3. 經絡循行:足陽明胃經、手陽明大腸經等多條經脈循行於口骨周圍。

病理表現

中醫臨床觀察中,口骨異常可能表現為:

  1. 發育異常:先天腎精不足可能導致顎裂、牙齒排列不整。
  2. 骨質病變:腎虛火旺可能出現牙槽骨萎縮、牙齒鬆動。
  3. 關節失調:肝腎不足可能引起顳下頜關節功能紊亂。

診斷意義

中醫診察口骨狀態可輔助判斷:

  1. 牙齦色澤:反映氣血盛衰,陽明經氣狀況。
  2. 骨骼形態:觀察先天稟賦與後天營養狀況。
  3. 功能活動:評估經絡氣血運行情況。

相關中醫名詞

  1. 齦交:上唇繫帶與齦交界處,督脈經氣所發。
  2. 頰車:下頜角處,足陽明胃經穴位。
  3. 地倉:口角旁開四分,足陽明胃經穴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