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口角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口角
定義與解剖位置
口角為人體面部重要部位,指上下唇相交之處,位於口腔兩側,左右各一。中醫稱此處為「唇稜」或「吻」,屬脾之外候,與經絡循行密切相關。
中醫理論基礎
-
經絡聯繫
- 手足陽明經:口角為手足陽明經(手陽明大腸經、足陽明胃經)所過之處。《靈樞·經脈》載,胃經「循頤後下廉,出大迎,循頰車,上耳前」;大腸經「其支者,從缺盆上頸,貫頰,入下齒中,還出挾口,交人中」。口角病變常與此二經氣血失調相關。
- 衝脈與任脈:衝脈「絡唇口」,任脈「至承漿」,二脈氣血充盈與否,影響口角潤澤與功能。
-
臟腑關聯
- 脾開竅於口:《素問·陰陽應象大論》云:「脾主口……在竅為口。」口角形態、色澤可反映脾氣盛衰。脾虛濕困時,口角易見蒼白、皸裂;脾胃積熱則可能出現口角赤腫、糜爛。
- 心火上炎:心開竅於舌,但舌與口角相鄰,心火亢盛可循經上灼,致口角生瘡或潰瘍。
病理表現與辨證
-
口角皸裂(唇風)
- 病因病機:多因風熱外襲、脾胃濕熱,或陰虛血燥所致。
- 辨證分型:
- 風熱證:口角紅腫、乾裂,伴口渴、舌紅苔黃。
- 脾虛濕盛:口角糜爛滲液,周圍皮膚潮濕,舌淡胖有齒痕。
- 陰虛內熱:口角乾燥脫屑,午後潮熱,舌紅少苔。
-
口角喎斜(口僻)
- 病因病機:外感風邪(風寒或風熱)侵襲陽明經絡,導致經氣阻滯,肌肉縱緩不收,常見於「面癱」(周圍性面神經麻痹)。
- 中醫治法:以祛風通絡為主,配合針灸地倉、頰車等穴。
診斷與治療要點
- 望診:觀察口角色澤(紅赤主熱,蒼白主虛)、形態(鬆弛為氣虛,緊繃為肝鬱)。
- 治療原則:依證型選方,如風熱用「銀翹散」加減,脾虛濕盛以「參苓白朮散」化裁,陰虛者投「滋陰降火湯」。外治可輔以黃柏、青黛等研末調敷。
古文獻記載
- 《醫宗金鑒》提及:「唇口屬脾,風熱乘之,則唇腫裂。」
- 《諸病源候論》論口僻:「風邪入於足陽明、手太陽之經,遇寒則筋急引頰,故使口喎僻。」
口角雖為局部小部位,然其病變實關乎臟腑氣血與經絡運行,臨床辨證需整體與局部互參,方能切中病機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