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口角瘡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口角瘡
口角瘡,又稱「口吻瘡」,為中醫病名,首見於清代醫家陳復正所著《幼幼集成》。此症以口角處生瘡潰爛為主要表現,多發於小兒,然成人亦可罹患。其病位在脾、胃二經,與內熱、濕邪或虛火相關,屬中醫「口瘡」範疇。
病因病機
中醫認為,口角瘡之成因可分虛實兩端:
- 脾胃積熱:過食辛辣厚味或乳食不節,致脾胃運化失司,濕熱內蘊,循經上蒸口唇,發為瘡瘍。
- 心脾鬱熱:情志不暢或勞心過度,心火亢盛,脾經鬱熱,火熱上炎口角。
- 陰虛火旺:素體陰虛或久病傷陰,虛火內擾,熏灼黏膜,致口角潰爛反覆難癒。
- 外感風熱:風熱邪毒外襲,與內熱相搏,滯留口角肌膚。
臨床表現
患處初起紅腫灼痛,繼而糜爛潰瘍,表面或覆黃白色分泌物,嚴重者可見皸裂出血。小兒常因疼痛拒食,伴見煩躁啼哭;成人或兼口乾、便秘、舌紅苔黃等症。
辨證分型
- 脾胃濕熱證:口角瘡色紅腫痛,分泌物黃稠,伴口臭、脘腹脹滿,舌苔黃膩。
- 心脾鬱火證:瘡面鮮紅灼痛,心煩失眠,小便短赤,舌尖紅絳。
- 陰虛火炎證:瘡口淡紅微腫,久不癒合,午後潮熱,舌紅少苔。
治療原則
中醫治以清熱解毒、健脾化濕或滋陰降火為主,內服外治並重:
- 內治:脾胃濕熱者用瀉黃散加減;心脾鬱熱者投導赤散合瀉黃散;陰虛者選知柏地黃丸。
- 外治:以青黛散、黃連油調塗,或金銀花、甘草煎湯漱口。
古籍記載
《幼幼集成》提及小兒口角瘡多因「胎熱蘊結」或「乳哺失調」,強調調理脾胃為要。另《外科正宗》載「口吻生瘡,由陽明胃火上炎」,主張清胃瀉火。此症雖屬小恙,然病機深涉臟腑,辨證施治方能根治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