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口角流涎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口角流涎

證名,指口角不自主流出清涎或熱涎之症。中醫認為此症與臟腑功能失調密切相關,尤以脾、胃、肝經病變為主,可分虛實兩端,或因氣虛不攝,或因熱盛迫津,亦與蟲積等特殊病因有關。

病因病機與證治分類

  1. 脾氣虛衰,津液不攝

    • 病機:脾主運化水濕,開竅於口,若脾氣虛弱,固攝無權,則津液外溢而為涎。《景岳全書·雜證謨》指出此為「太陰臟氣之脫」,屬虛證。
    • 症狀:涎液清稀,綿延不止,或伴面色萎黃、肢體倦怠、舌淡苔白。
    • 治法:益氣健脾、收攝津液。
    • 方藥
      • 《醫鈔類編》以 神龜滋陰丸 治舌縱涎下、口眼喎斜,兼補肝腎陰血。
      • 《張氏醫通》針對氣虛挾痰、猝然暈倒者,用 六君子湯 加秦艽、天麻、薑汁、竹瀝,健脾化痰、熄風通絡。
  2. 胃熱迫津,流涎熱濁

    • 病機:足陽明胃經環繞口唇,若胃火上炎,蒸灼津液,可致熱涎外溢。此屬實證,常見於嗜食辛辣或濕熱內蘊者。
    • 症狀:涎液黏稠或帶熱感,口臭煩渴,或伴牙齦腫痛、便秘、舌紅苔黃。
    • 治法:清胃瀉火,降逆止涎。
    • 方藥清胃散(黃連、升麻、生地、丹皮等)加減,熱甚者可佐石膏、知母。
  3. 蟲積擾中,津液失調

    • 病機:蟲積內擾脾胃,氣機紊亂,津液輸布失常,可見流涎,尤多見於小兒疳積。
    • 症狀:流涎伴腹痛時作、面黃肌瘦、齘齒(磨牙),或見白斑(蟲斑)。
    • 治法:殺蟲消積,調和脾胃。
    • 方藥烏梅丸 加減,寒熱並調,佐使檳榔、使君子等驅蟲藥。

經絡與臟腑關聯

中醫認為,口角屬 足陽明胃經手陽明大腸經 所過,而涎為脾之液,故流涎一症多責之脾胃。若兼見口眼喎斜,則與肝風內動、經絡受阻相關,如中風證候,需辨風痰或氣虛致病。

其他相關理論

  • 《黃帝內經》 提及「五液」中,涎屬脾,病理上「脾為涎」;
  • 李東垣 強調脾胃升降失常可致津液外泄,治當調理中焦氣機。

此症臨床須辨明寒熱虛實,結合全身症狀與舌脈,方能對證施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