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口角流涎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
名詞介紹


口角流涎,中医病名。又称“涎下”、“口吐涎”、“滞颐”。是指口角流涎不止的症状。多由脾虚、风痰、热毒等原因引起。

脾虚不歛口角流涎:多见于小儿,常见于脾胃素虚或伤于饮冷,或虫积为患,耗伤脾胃,致脾气虚寒,无以输布津液,气虚不能摄精,故涎流口角。

风中于络口角流涎:多由经络空虚,外风乘虚袭于手足阳明之脉,经隧不利,口喎不能闭合,津液失于收持所致。

风痰上涌口角流涎:多见于中风、癫疾,其病机属内风夹痰浊上扰。

脾胃热蒸口角流涎:多因素有蕴热或恣食膏腴,致脾胃伏火上蒸或心胃火盛,上迫廉泉,津液外溢,故见流涎。

【文献别录】

《东医宝鉴·内景篇》:"三虫之证皆口流涎也"。"小儿腹痛口中出清水者,虫痛也"。

《珍本圚书集成·杂证会心录》"脾虽开窍于口,而津液则出于肾。足少阴之气上交阳明,戊癸相合而后能化水,榖之精微,气不上交,则水邪反从任脉而上于廉泉,故涎下。惟补足少阴以助下焦之生气上升,则任脉下盛而上之廉泉通,则涎下于内,不下于外矣!"