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口津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口津

口津,又稱「涎」,為中醫術語,指口腔內自然分泌的液體,俗稱「口水」。其生成與運化與臟腑功能密切相關,尤以脾、腎二臟為主導。

中醫理論基礎

  1. 與臟腑的關係

    • 脾主涎:《素問·宣明五氣篇》云「五臟化液……脾為涎」,指出涎為脾之液。脾氣健運,則口津分泌適量,濡潤口腔;若脾虛失攝,可致涎液過多(如小兒流涎),或脾陰不足而口乾。
    • 腎為水臟:腎陽蒸化水液,上承於口為津;腎陰虧虛時,常見口燥咽乾,涎少黏稠。
  2. 經絡聯繫
    足太陰脾經「連舌本,散舌下」,其氣血上輸於口,維持口津生成。若經絡受阻(如濕困脾陽),可能出現口涎黏膩或異常增多。

生理與病理表現

  • 正常口津:清澈滑利,助消化、潤澤口腔,並初步分解穀食(中醫視為「脾和則口能知五穀」的表現)。
  • 病理變化
    • 涎多清稀:多屬脾陽虛或寒濕困脾,水液不化而上泛。
    • 涎少口乾:常見於燥邪傷肺、胃陰虛或腎陰不足,津液虧耗。
    • 涎黏稠有異味:多與脾胃濕熱或痰火內蘊有關,如《醫宗金鑒》提及「熱盛則涎濁」。

與其他概念的區別

  • :與「涎」同屬口液,但中醫認為「唾為腎之液」,質地較稠,多與腎功能相關。
  • 津液:廣義指人體一切正常水液,口津為其局部表現之一。

口津的狀態可作為診察臟腑功能的指標之一,臨床辨證時需結合其他症狀綜合分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