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口噤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口噤
證名,指牙關緊急,口部無法張開之症。首見於《金匱要略·痙濕暍病脈證治》,其成因多與內熱積聚、外感風邪、痰濕凝滯或氣血瘀阻經絡相關。《醫碥·卷一》進一步闡述:「口噤乃牙關筋脈氣血凝結,致機關不利。」臨床可見於中風、痙病、驚厥等疾患,亦見於初生兒特殊病證。
病因病機
- 外邪閉阻:風寒或風熱之邪侵襲經絡,尤以足陽明胃經、手陽明大腸經為主,導致牙關筋脈拘急。
- 痰熱壅滯:痰濁內生,鬱而化熱,上擾清竅,阻滯氣機,如《張氏醫通》所述「痰迷心竅」之口噤不言。
- 氣血瘀結:氣滯血瘀,筋脈失養,常見於中風後經絡不通。
- 嬰兒胎毒:初生兒因胎熱或產傷,致口舌生瘡,或風邪入絡,如《幼科證治準繩》提及「口噤不乳」之症。
證型與治法
-
風邪閉阻
- 症狀:牙關緊閉,伴惡寒發熱,項背強急。
- 方藥:秦艽升麻湯(《衛生寶鑑》),疏風通絡,解表散邪。
-
痰熱內擾
- 症狀:口噤不語,神昏痰鳴,舌紅苔黃膩。
- 方藥:滌痰湯(《奇效良方》),清熱化痰、開竅醒神。
-
氣血瘀滯
- 症狀:中風後口噤,面紫暗,舌有瘀斑。
- 治法:針刺人中、頰車穴活血通絡,或內服活血化瘀方劑。
-
嬰兒口噤
- 分型:
- 心噤(口唇赤紅):多因胎熱上攻,治宜清心瀉火,如黃連導赤散加減。
- 肺噤(口腔白屑):見於胎毒蘊肺,可選清肺散(《千金要方》)。
- 分型:
外治與針灸
- 藥物外擦:生南星末或蘇合香丸塗擦牙關,以辛溫開竅。
- 搐鼻法:郁金、藜蘆末吹鼻,通竅醒神。
- 針灸:取人中、頰車、合谷等穴,調和氣血、緩解筋急。
文獻溯源
《千金要方》按色辨證,分「心噤」「肺噤」;《幼科證治準繩》則詳述嬰兒口噤與胎毒關聯。此症雖以局部症狀為主,實與臟腑氣血失調密切相關,臨床須辨明標本,對證施治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