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口噤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
名詞介紹


口噤,又稱牙關緊急,是指牙關緊閉,口合不開的症狀。

口噤常見於外感風寒、裡熱壅盛、陰虧血虛、寒邪直中、氣鬱痰壅、外傷風毒等病證。

外感風寒口噤:發熱惡寒頭痛,口噤不開,項背強急,無汗或有汗,舌苔白,脈浮緊或浮數。

裡熱壅盛口噤:口噤項強,角弓反張,四肢攣急,發熱或壯熱,面紅目赤,口唇乾焦,二便秘澀,舌紅苔黃而燥,脈弦數或沉數有力。

陰虧血虛口噤:頭暈眼花,口噤咬牙,四肢搐搦,或拘攣僵仆,心煩不寧,或有發熱,形瘦,舌紅無苔,脈沉細而數。

寒邪直中口噤:口噤不語,四肢戰慄,身形拘緊,手足厥冷,腹痛下利,面色青紫,舌暗苔白,脈沉弦而澀。

氣鬱痰壅口噤:口噤牙緊,或兼暈厥,四肢抽搐,或全身僵直,喉中痰壅,呼吸喘促,舌苔薄白或白膩,脈沉弦或弦滑。

外傷風毒口噤:牙關微緊,口噤項強,四肢抽搐,呈苦笑面容,甚者角弓反張,或兼寒熱,苔白膩,脈弦。

口噤的治療,應根據不同病因、病機,辨證施治。

外感風寒口噤宜宣散外邪,可用葛根湯加減。

裡熱壅盛口噤,則宜清瀉裡熱,根據熱毒之輕重及所在臟腑不同,分別選用不同的方劑。

陰虧血虛口噤,宜滋陰養血熄風,用大定風珠加減。

寒邪直中口噤宜溫中祛寒,用四逆湯或大順散加減。

氣鬱痰壅口噤,宜理氣開竅豁痰,用木香調氣散或導痰湯加減。

外傷風毒口噤,宜鎮痙祛風,尤其是應用蟲類祛風止痙之劑,選玉真散合五虎追風散加減。

總之,口噤一症,因多與項強、神昏、不語、抽搐、痙攣等同時出現。內傷、外感均可引起,且有寒熱虛實的不同,故須從整體辨證施治。但因症情較急,首先要開其牙關,故可採取局部治療。用烏梅、冰片、生南星研末擦牙,或用藜蘆、鬱金為末吹鼻取嚏,或配合針刺。輕者口噤即開,重者尚需按上述辨證分別施治。

【文獻別錄】

《秘傳證治要訣.口噤》:"因冒犯不正之氣,忽然手足逆冷,肌膚粟起,頭面青黑,精神不守或錯言妄語,牙緊口噤,或頭旋暈倒,昏不知人,此是卒厥。…蘇合香圓灌之,候稍醒,以調氣散和平胃散服。"

濕熱病篇》:"濕熱證,三四日即口噤,四肢牽引拘急,甚則角弓反張,此濕熱侵入經絡脈隧中,宜鮮地龍、奏艽、威靈仙、滑石、蒼耳子、絲瓜藤、海風藤、酒炒黃連等"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