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纏喉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纏喉
病名
纏喉,又稱「纏喉風」,是中醫喉科疾病之一,主要表現為耳下紅腫,喉間帝丁(即懸雍垂)兩側腫脹如蛇盤繞之狀。此病名首見於《脈因證治》卷下,屬於喉風範疇,病情急重,需及時辨證施治。
病因病機
纏喉的發病機制與風、痰、濕、熱等邪氣內蘊有關,具體可分為以下幾類:
- 風熱痰濕積滯:外感風熱或內生痰濕,久積於咽喉,阻滯氣血,化熱成毒。
- 飲食不節:過食炙煿厚味(如燒烤、油炸、辛辣之品),助熱生痰,上攻咽喉。
- 情志內傷:長期抑鬱或房勞過度,導致肝鬱化火,火毒上炎,結於喉間。
臨床表現
- 喉部紅腫疼痛,尤以帝丁兩側腫脹明顯,形如蛇盤。
- 可伴隨發熱、頭痛、口乾、吞咽困難等症狀。
- 嚴重者可能出現呼吸不暢,甚至窒息之危候。
治療原則
纏喉的治療以清熱解毒、化痰消腫為主,根據證型不同,選用相應方劑:
- 普濟消毒飲:適用於風熱痰火壅盛者,方中黃芩、黃連清熱瀉火,牛蒡子、薄荷疏風利咽,玄參、板藍根解毒消腫。
- 清瘟敗毒散:適用於熱毒熾盛者,此方綜合清熱涼血、瀉火解毒之效,可加減桔梗、山豆根以增強利咽作用。
- 針刺療法:可刺少商穴出血,以瀉肺經熱毒,緩解喉部腫痛。
相關病證
纏喉與「纏喉風」密切相關,後者病情更為急重,可能涉及喉部水腫或膿腫形成,需進一步辨證施治。
總結
纏喉屬中醫喉科急症,其病因多與痰熱、火毒上攻有關,治療上強調清熱解毒與化痰散結並重,配合針刺療法以迅速緩解症狀。臨床需結合患者體質與病情輕重,靈活選方用藥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