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口麻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口麻
症名,屬中醫診斷範疇,指口腔內出現麻木不仁、感覺遲鈍或異常之症狀。此症多與氣血失調、經絡阻滯相關,常見於全身性疾病之病程中,亦可能單獨出現。
病因病機
- 血虛失養:
《血證論·卷六》明確提出「口麻是血虛」,認為陰血虧虛,不能上榮於口舌,致局部失養而麻木。此類患者多伴面色蒼白、唇甲色淡、心悸眩暈等血虛見症。 - 氣滯血瘀:
氣機不暢或瘀血內阻,導致經絡氣血運行不暢,口腔局部失於濡潤,亦可見口麻,常伴舌質紫暗、脈澀等瘀血徵象。 - 痰濕阻絡:
痰濕內蘊,阻滯經絡,氣血不得上承,可致口舌麻木,多見於體胖痰盛者,兼見舌苔厚膩、胸悶等痰濕之候。 - 肝風內動:
肝陽上亢或肝風內動,風痰上擾口舌,亦可引發麻木,常見於中風先兆或高血壓患者,伴頭暈目赤、肢體顫動等症。
辨證論治
- 血虛證:
- 治法:補血養血。
- 方藥:四物湯(當歸、川芎、白芍、熟地)為基礎,可酌加雞血藤、阿膠以增強養血通絡之效。若兼氣虛,可合四君子湯益氣生血。
- 氣滯血瘀證:
- 治法:活血化瘀、行氣通絡。
- 方藥:血府逐瘀湯加減,或桃紅四物湯配合柴胡、香附等疏肝理氣之品。
- 痰濕阻絡證:
- 治法:化痰祛濕、宣通經絡。
- 方藥:二陳湯合溫膽湯,加蒼朮、白朮健脾化濕;若痰鬱化熱,可加黃芩、竹茹清熱化痰。
- 肝風內動證:
- 治法:平肝息風。
- 方藥:天麻鉤藤飲或鎮肝熄風湯,配合石決明、牡蠣等潛陽之品。
相關鑑別
- 口不仁:指口腔感覺障礙,範圍較廣,可能伴味覺減退,多見於外感熱病或內傷雜病,與「口麻」病機有相似之處,但病因更為複雜。
- 口舌生瘡:屬局部熱毒或陰虛火旺所致,以疼痛為主,與麻木不同,然二者可並見。
臨床要點
口麻雖為局部症狀,然中醫重視整體辨證,需結合脈象、舌診及全身表現,探究其根本病機。治療上除內服藥物外,針灸取穴如合谷、廉泉、足三里等,亦可疏通經氣,輔助改善症狀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