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口糜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口糜(中醫證名)
口糜為中醫證名,指口腔內泛現白色糜點,形如苔蘚,或伴紅腫潰爛之症。《素問·至真要大論》云:「火氣內發,上為口糜。」此病多因臟腑積熱、虛火上炎,或濕熱熏蒸所致,臨床表現與病機不同,治法亦異。
病因病機
- 實熱證:
- 心火上炎:心開竅於舌,心火亢盛則口舌糜爛,瘡色多赤。
- 肺熱壅盛:肺主皮毛,熱邪上攻,口瘡多呈白色。
- 脾胃濕熱:足陽明胃經循行於口,濕熱蘊結,熏蒸口腔,致糜爛腫痛。
- 三焦火盛:三焦氣機不暢,火熱上炎,可致口糜兼見煩躁、尿赤等症。
- 膀胱移熱於小腸:《黃帝內經》謂「膀胱移熱於小腸,鬲腸不便,上為口糜」,此類多伴小便短赤。
-
虛火證:
- 陰虛火旺:腎陰不足,虛火上炎,口糜反覆發作,瘡面淡紅。
- 中焦虛寒,虛陽上浮:脾胃虛弱,陽氣不運,陰火乘虛上泛,此類患者若誤用寒涼藥則症狀加重。
-
小兒口糜:
小兒臟腑嬌嫩,若陽明濕熱熏蒸,可致滿口糜爛,色紅作痛,甚則腮舌俱腫,延及咽喉,影響飲食。
辨證論治
實熱證治法
-
心熱口糜:
- 症狀:口瘡色赤,心煩舌紅。
- 治法:清心瀉火。
- 方藥:導赤散加減,外用花粉末摻之。
-
肺熱口糜:
- 症狀:口瘡色白,或伴咳嗽。
- 治法:清肺瀉熱。
- 方藥:瀉白散加減,外用黃柏、蓽撥末摻之,漱口後以水含漱。
-
脾胃濕熱口糜:
- 症狀:口糜腫痛,口氣臭穢,苔黃膩。
- 治法:清熱化濕。
- 方藥:清胃散、涼膈散加減。
-
三焦火盛口糜:
- 症狀:口糜兼見煩熱、便秘、小便短赤。
- 治法:瀉火通腑。
- 方藥:涼膈散、回春涼膈散。
-
膀胱移熱於小腸:
- 症狀:口糜伴小便澀痛。
- 治法:清利濕熱。
- 方藥:移熱湯、柴胡地骨皮湯。
虛火證治法
-
陰虧火泛:
- 症狀:口糜反覆,瘡面淡紅,舌紅少苔。
- 治法:滋陰降火。
- 方藥:知柏地黃丸、四物湯加知母、黃柏。
-
中焦虛寒,虛陽上浮:
- 症狀:口糜久不癒,服寒涼藥無效,或反加重,伴食少便溏。
- 治法:溫中健脾,引火歸元。
- 方藥:理中湯、附子理中湯。
小兒口糜治法
-
濕熱熏蒸:
- 症狀:滿口糜爛,紅腫疼痛。
- 治法:清熱解毒,化濕和中。
- 方藥:赴筵散、清胃散加減。
- 外治:銀花、甘草、薄荷、連翹煎湯漱口,外吹冰硼散。
-
久病氣虛:
- 症狀:口糜反覆,面色萎黃,納差。
- 治法:健脾益胃。
- 方藥:參苓白術散加減。
外治法
除內服藥外,中醫亦重視局部治療,如:
- 冰柏丸:適用於內熱口糜兼咽喉腫痛者。
- 冰硼散:清熱解毒,消腫止痛,吹敷患處。
- 含漱法:以銀花、甘草等煎湯漱口,清熱解毒。
口糜之證,須辨明寒熱虛實,對證施治,方能奏效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