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口糜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
名詞介紹


口糜,是中醫的一個術語,又稱口瘡,主要指口腔內出現白色糜點,形狀類似苔蘚。口糜多由內熱引起,常伴隨口乾、口苦、口臭、咽喉腫痛等症狀。

在《素問.至真要大論》中提到:"火氣內發,上為口糜",也就是說,當體內存在火熱之邪時,就會導致口腔出現糜爛的症狀。

治療口糜時,首先需要根據病因進行辨證施治。如果是由於臟腑積熱所致,可以使用涼膈散治療;如果是由於心熱所致,可以使用花粉末;如果是由於肺熱所致,可以使用黃柏、蓽撥末;如果是由於膀胱將熱移於小腸所致,可以使用移熱湯、柴胡地骨皮湯治療;如果是由於心脾有熱所致,可以使用升麻散治療;如果是由於三焦火過盛所致,可以使用回春涼膈散治療;如果是由於中焦不足引起虛火上升所致,可以使用理中湯治療;如果是由於陰虧引起火邪泛濫所致,可以使用四物湯加知母、黃柏治療;如果是由於內熱引起口糜和咽喉腫痛所致,可以使用冰柏丸治療。

小兒口瘡多由陽明濕熱作用所致。治療上宜清熱解毒,可以使用赴筵散或清胃散加減。對於久病體虛者,宜健脾益胃,可以使用參苓白朮散加減。還可以使用銀花、甘草、薄荷、連翹煎湯漱口,並使用冰硼散外吹。

預防口糜,首先要注意飲食衛生,避免食用辛辣刺激、油膩和生冷的食物。其次要注意口腔衛生,定期刷牙漱口,保持口腔清潔。另外,要注意工作和休息的平衡,避免過度疲勞。

口糜是一種常見的口腔疾病,如果不及時治療,可能會引起其他併發症,例如咽喉腫痛、牙周炎等。因此,如果出現口糜的症狀,應該盡早就醫治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