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口內肉球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口內肉球

口內肉球為中醫病名,指口腔內生瘤狀物,根蒂細長,牽扯疼痛,甚則影響飲食。此症記載於《瘍醫大全》卷十四,描述其特徵為「根線長五寸余,吐球出,方可飲食」,觸之則「痛徹至心」。其病因多與風熱上攻、血熱鬱結,或氣滯痰凝有關,病機涉及經絡阻滯,尤以心、脾、胃三經為要。

病因病機

中醫認為,口內肉球之形成,主因如下:

  1. 風熱蘊結:外感風熱邪毒,或內生鬱火,上攻口腔,氣血壅滯而成腫物。
  2. 血熱瘀阻:情志不遂或飲食辛辣,致血分熱盛,瘀血凝結於黏膜,形成根蒂纏繞之瘤體。
  3. 痰氣互結:脾失健運,痰濕內生,與氣滯相搏,結於口內,漸成肉球。

治法與方藥

歷代醫家針對此症提出多種治法,以清熱涼血、疏風散結為主,佐以活血化瘀或化痰通絡:

  1. 內服方藥

    • 涼血疏風瀉火煎:適用於風熱血燥證,方中常配伍黃芩、丹皮、赤芍等清熱涼血,防風、薄荷疏風透邪。
    • 活血散瘀湯:若見瘀血明顯,可加紅花、乳香、沒藥以化瘀止痛。
    • 益氣疏風湯加減:針對正虛兼風熱者,以黃芪、白朮益氣托毒,配伍牛蒡子、連翹清熱散結。
  2. 外治與單方

    • 麝香散:以麝香為君藥,取其辛香走竄之性,能透絡散結,《瘍醫大全》載其「水調服」或外吹,可化根蒂。
    • 局部捻揉:輕捻肉球以通絡止痛,但需手法輕緩,避免過度刺激。

相關鑑別

此症與「喉球」(梅核氣)有別:喉球多因情志鬱結,痰氣阻於咽喉,自覺異物感而無實形;口內肉球則有形可視,根蒂分明,病位偏於口腔前部。

古籍延伸

《外科正宗》亦提及口腔腫物治療,強調「開鬱化痰、清火解毒」;《醫宗金鑒》則重視局部與整體並治,如配合針刺少商、合谷等穴以瀉熱通經。

此症雖非常見,然中醫從整體辨證入手,結合內外治法,可達標本兼治之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