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口破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口破

口破為中醫病證名,指口腔黏膜潰爛、破損之症,多因火熱上炎或陰虛內熱所致。《外科正宗》卷四載:「口破者,有虛火、實火之分;色淡、色紅之別。」其病因病機與臨床表現可分為虛火與實火兩類,治法亦有所不同。

病因病機

  1. 實火口破
    多因外感熱邪、飲食辛辣厚味,或情志鬱結化火,導致心脾積熱,上攻口腔。熱毒熾盛,灼傷黏膜,故見口腔紅腫潰爛。
  2. 虛火口破
    常因久病體虛、勞倦過度,或陰液虧耗,陰虛內熱,虛火上炎,燻灼口腔而成。陰虛火旺,黏膜失養,故潰瘍色淡,久不癒合。

臨床表現

  1. 實火證
    • 口腔潰瘍色紅,滿布爛斑,甚則腮舌俱腫,疼痛劇烈。
    • 伴見口渴喜冷飲、口臭、小便短赤、大便乾結,舌紅苔黃,脈數有力。
  2. 虛火證
    • 潰瘍色淡,呈白斑細點,嚴重者黏膜龜裂如網狀(龜紋)。
    • 伴有口乾不欲飲、顴紅盜汗、五心煩熱,舌紅少苔,脈細數。

治法與方藥

  1. 實火口破
    • 治宜清熱瀉火、解毒消腫。
    • 方用涼膈散(《太平惠民和劑局方》),以黃芩、梔子清上焦熱,連翹、薄荷疏風清熱,大黃、芒硝通腑泄熱,使火熱從下而解。
  2. 虛火口破
    • 治宜滋陰降火、養血潤燥。
    • 方用四物湯(《仙授理傷續斷秘方》)加黃柏、知母,以當歸、生地、白芍養血滋陰,川芎行氣活血,佐黃柏、知母清虛熱。

相關病證辨析

口破與口糜相似,然口糜多指口腔黏膜廣泛糜爛,表面覆蓋白色腐膜,多因濕熱蘊結或脾虛濕盛所致,治法以清熱化濕或健脾滲濕為主,如導赤散、甘露消毒丹等。

口破一證,臨床須辨明虛實,實火者瀉其有餘,虛火者補其不足,方能標本兼治,促進潰瘍癒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