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口氣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口氣

口氣,又稱「口臭」,為中醫病名,指口腔散發之異常臭氣,最早記載於《普濟方》第五十八卷。此症多因臟腑功能失調,導致濁氣上逆,蘊積於口腔所致,亦可因口腔局部病變引發。

病因病機

中醫認為,口氣之形成與肺、胃、脾、肝等臟腑密切相關,主要可分為以下幾類:

  1. 肺胃蘊熱

    • 肺主宣發肅降,胃主受納腐熟。若肺胃積熱,熱邪上蒸,燻灼口腔,則見口氣穢濁。常見於嗜食辛辣厚味、長期飲酒,或外感熱邪未清者。
    • 此類患者多伴見口乾、舌紅苔黃、咽喉腫痛等熱象。
  2. 脾胃濕熱

    • 脾主運化,胃主通降。若脾胃濕熱內蘊,運化失司,則腐熟之氣上逆,形成口臭。此症常見於飲食不節、過食肥甘者。
    • 臨床表現為口黏膩、舌苔厚膩黃濁,或伴有脘腹脹滿、大便黏滯等症狀。
  3. 肝鬱化火

    • 肝主疏泄,若情志不遂,肝氣鬱結,久而化火,火性上炎,可致口氣酸腐或苦臭。
    • 此類患者常見情緒煩躁、脅肋脹痛,舌邊尖紅,脈弦數等肝火亢盛之象。
  4. 口腔局部病變

    • 如齲齒、牙齦腫痛、口腔潰瘍等,因局部氣血壅滯,化腐成膿,亦可導致口臭。

治療原則

中醫治療口氣,首重辨證論治,針對不同病因施以相應治法:

  • 清肺胃熱:常用方劑如「瀉白散」合「清胃散」,以清泄肺胃之火。
  • 化濕健脾:若屬脾胃濕熱,可選「甘露消毒丹」或「平胃散」加減,以健脾化濕、清熱和中。
  • 疏肝瀉火:肝鬱化火者,宜用「龍膽瀉肝湯」或「丹梔逍遙散」疏肝解鬱、清熱降火。
  • 局部調理:若因口腔疾病所致,需配合清潔口腔、治療齲齒或牙周病等。

此外,古代醫家亦重視食療與生活調攝,如《本草綱目》記載,藿香、佩蘭、丁香等芳香之品可化濁除臭;而清淡飲食、規律作息亦有助於改善口氣。

口氣一症雖非重症,然長期不癒可能反映臟腑失衡,故需細察病因,對證施治,方能標本兼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