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口軟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口軟
病證名,屬「五軟」之一。五軟指小兒發育遲緩所表現的頭項、口、手、足、肌肉等部位軟弱無力的病證,首見於《活幼心書》。口軟專指口唇肌肉痿弱無力之症,與脾胃功能密切相關。
病因病機
中醫認為「脾開竅於口」,口唇的濡養與運動依賴脾氣之健運。若小兒先天稟賦不足,或後天乳食餵養失調,導致脾胃氣虛,氣血生化乏源,則唇失所養,表現為口軟。此外,久病體弱或吐瀉傷脾,亦可能引發此證。
臨床表現
- 唇色淡白:因脾虛氣血不充,唇部失於濡潤。
- 咀嚼無力:脾主肌肉,脾虛則口周肌肉痿弱,吮乳或進食困難。
- 時流清涎:脾氣虛弱,固攝失職,涎液不攝而外溢。
- 或伴見面色萎黃、形體消瘦、語聲低弱等全身氣虛症狀。
證候分析
《幼幼集成》指出:「脾主唇,脾弱則唇軟無力。」脾胃為後天之本,氣血生化之源。脾虛則水穀精微輸布失常,肌肉失養,故見口唇痿軟;氣虛不攝,津液外泄,則清涎自流。
治法與方藥
以「補益脾氣」為治療原則,常用方劑如下:
-
歸脾湯(《濟生方》)
- 組成:黃耆、人參、白朮、茯苓、龍眼肉、酸棗仁、木香、炙甘草、當歸、遠志、生薑、大棗。
- 方義:黃耆、人參補脾益氣;白朮、茯苓健脾滲濕;當歸、龍眼肉養血和營;木香理氣醒脾,使補而不滯。全方共奏益氣養血、健脾攝涎之效。
-
扶元散(《醫宗金鑒》)
- 組成:人參、白朮、茯苓、熟地黃、當歸、白芍、川芎、炙甘草。
- 方義:四君子湯(人參、白朮、茯苓、甘草)益氣健脾,合四物湯(熟地、當歸、白芍、川芎)補血調血,適用於氣血兩虛之口軟。
針灸療法
可配合針灸以增強療效,常選穴位:
- 足三里(胃經合穴):健運脾胃,補益氣血。
- 脾俞(膀胱經背俞穴):直接調補脾氣。
- 中脘(胃之募穴):和胃健脾,促進運化。
古籍參考
- 《小兒藥證直訣》提及:「脾胃虛弱,則口軟涎流。」
- 《幼科發揮》強調:「治口軟當以調脾為急,脾健則肌肉自充。」
此證預後多良,然需注重飲食調攝,以輔助藥物療效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