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纏骨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纏骨

纏骨為中醫骨傷科常用名詞,屬臂骨之一,即橈骨之俗稱。此名源自《醫宗金鑒·正骨心法要旨》,其載:「臂骨者……其在上而形體短細者為輔骨者,俗名纏骨。」此處「輔骨」即指橈骨,因其位置貼近尺骨,並與之並列構成前臂骨架,故得「纏」之名,形象描述其環繞、依附之態。

從中醫解剖學而言,纏骨(橈骨)位於前臂外側,上端連接肱骨,構成肘關節;下端延伸至腕部,與腕骨相銜,參與腕關節之活動。其形體較尺骨短細,主司前臂旋轉功能,與尺骨協調完成「旋前」「旋後」之動作。中醫正骨強調「骨正筋柔」,纏骨若因跌撲、扭挫而脫位或骨折,可影響手臂屈伸及旋轉,甚則導致氣血瘀滯,經絡不通,引發腫痛、活動受限等症。

在經絡學說中,手陽明大腸經循行於纏骨外側,而手太陰肺經亦與其相關聯。故纏骨損傷時,除局部症狀外,或可循經出現相應氣血失調之表現。歷代傷科文獻如《傷科匯纂》等,對纏骨脫臼、骨折之整復手法多有詳述,強調需依其生理結構「順勢而治」,以恢復骨位與筋絡之平衡。

纏骨之名雖俗,然其臨床意義深遠,既體現中醫對骨骼形態與功能之細緻觀察,亦反映傳統醫學「名實相應」的理論特色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