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口上梅瘡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口上梅瘡
口上梅瘡為中醫病名,屬楊梅瘡毒內陷、上攻口唇之證候。此症多因楊梅瘡毒(即梅毒)未能及時透解,邪毒內侵血分,循經上擾,發於口唇周圍所致。其特徵為環唇滿口生瘡,瘡面濕潤滲液,或伴疼痛瘙癢,嚴重者瘡毒潰爛,纏綿難癒。
病因病機
- 毒邪內陷:楊梅瘡初起多發於肌表,若治療不當或正氣虛弱,毒邪可內陷血分,蘊結化熱。
- 上攻口唇:足陽明胃經環唇挾口,毒熱隨經上逆,燻灼唇周肌膚,發為瘡瘍。
- 濕熱搏結:若患者素體濕盛,毒邪與濕熱相搏,則瘡面滲液淋灕,纏綿不癒。
臨床表現
- 局部症狀:唇周及口腔黏膜佈滿瘡疹,瘡面濕爛,滲出黃水,或結痂脫屑,周圍紅腫。
- 自覺症狀:瘡處灼痛或瘙癢,進食說話時加重;若毒熱熾盛,可伴口乾苦、口臭。
- 全身兼症:或見身熱煩躁、小便短赤、舌紅苔黃膩等濕熱內蘊之象。
中醫辨證
- 血熱毒盛證:瘡色鮮紅,灼痛明顯,伴舌絳脈數,治宜涼血解毒,方用黃連解毒湯合犀角地黃湯加減。
- 濕毒蘊結證:瘡面糜爛滲液,瘙癢纏綿,苔黃膩,治宜清熱利濕,方選萆薢滲濕湯或龍膽瀉肝湯。
- 氣陰兩傷證:久病瘡口不斂,乾燥脫屑,舌紅少苔,宜益氣養陰,方用竹葉石膏湯加減。
外治方法
- 清熱收濕:以黃柏煎湯或金銀花露外洗,後敷青黛散以解毒斂瘡。
- 祛腐生肌:若瘡面腐爛,可選用五五丹提膿祛腐,後以生肌玉紅膏促進癒合。
古籍參考
《瘍醫大全》提及:「唇瘡毒發,由楊梅結毒上攻……治當清血解毒,不可徒恃外敷。」強調內服藥需針對血分毒邪,標本兼治。此症與現代醫學「梅毒性口腔潰瘍」相關,然中醫治療著重辨證分型,以調整整體氣血陰陽為要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