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口酸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口酸

證名,指口中常有酸味之感,屬中醫「口味異常」範疇。其病因病機多與肝膽鬱熱、肝脾不調,或飲食積滯有關,臨床需辨證論治。

病因病機

  1. 肝熱上犯

    • 肝主疏泄,性喜條達。若情志不遂,肝氣鬱久化熱,或膽火上炎,燻蒸於口,則見口酸。
    • 常伴脅痛、煩躁易怒、舌紅苔黃等症,脈象多弦數。
  2. 肝熱乘脾

    • 肝木克脾土,肝鬱化熱後橫逆犯脾,脾失健運,濕熱內生,上泛於口,故覺酸味。
    • 多兼脘腹脹滿、食少噯氣、大便黏滯等脾濕症狀。
  3. 宿食停積

    • 飲食不節,過食肥甘厚味,損傷脾胃,食滯中焦,鬱而化熱,酸腐之氣上逆,遂致口酸。
    • 常見噯腐吞酸、脘痞厭食、舌苔厚膩等食積表現。

辨證論治

  1. 肝熱上犯

    • 治法:疏肝洩熱,和解少陽。
    • 方藥
      • 小柴胡湯(柴胡、黃芩、半夏等)加減,和解少陽,清泄肝膽鬱熱。
      • 當歸龍薈丸(當歸、龍膽草、蘆薈等),適用於肝火熾盛,兼見便秘溲赤者。
  2. 肝熱乘脾

    • 治法:清肝瀉火,健脾和胃。
    • 方藥
      • 左金丸(黃連、吳茱萸)為主方,佐以神曲消食、龍膽草清肝,若濕重可加蒼朮茯苓化濕運脾。
  3. 宿食停積

    • 治法:消食導滯,和中降逆。
    • 方藥
      • 保和丸(山楂、神曲、萊菔子等)加減,消食化積;若兼熱象,可佐黃連連翹清熱。

相關理論延伸

  • 五味與臟腑關係:中醫認為「酸入肝」,口酸多責之於肝,然「脾開竅於口」,故治療需兼顧脾胃功能。
  • 經絡聯繫:足厥陰肝經「環唇內」,肝經鬱熱可循經上擾,進一步解釋口酸與肝的關聯性。

此證需結合四診,細辨虛實寒熱,尤須區分肝火、脾濕、食滯之輕重,方能精準用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