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口酸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
名詞介紹


口酸,是指口中自覺有酸味,甚者聞之有酸氣。口酸與“吞酸”不同,吞酸是指胃中酸水上泛;口酸則僅自覺有酸味,而無酸水泛出。詳可參見“吞酸”條。

常見證候

肝熱口酸:口酸苦、胸脅滿痛、性急易怒,或面赤眩暈、心中懊憹,大便乾,小溲黃,舌苔薄黃,質偏紅,脈弦稍數。

脾虛木乘口酸:口中覺酸,或吐酸嘔苦,或噯氣太息,納穀不香,食後脘痞腹脹,倦怠乏力,大便溏薄,舌苔白,脈細弦或弦緩。

宿食停滯口酸:口中發酸,或噯氣酸腐,納呆惡食,脘腹痞悶脹滿,大便或結或溏而腐穢,或便下不爽,舌苔厚膩或黃,脈滑有力。

鑒別分析

肝熱口酸與脾虛木乘口酸:肝熱口酸,乃屬肝有實熱,或因情志抑鬱化火生熱,或因邪熱蘊於肝膽,酸為木之味,肝熱上蒸故作酸。常覺口酸苦。脾虛木乘之口酸,則是脾虛在先,肝木乘之於後,病本在脾,屬虛實夾雜之證。此即《醫學正傳》:“亦有脾胃氣弱木乘土位而口酸者。”故以脾胃虛弱之症為主,口中發酸而乘有嘔吐酸苦,或噯氣反酸,並見納食欠佳,食後脘痞腹脹便溏等;木乘土位,故兩脇脹痛喜太息,脈細緩而兼弦等。前者則為一派肝實熱之象,如胸脅滿痛、性急易怒,心煩目赤、頭痛眩暈、小便黃、大便乾,脈弦滑數,苔黃。前者治以疏肝清熱為主,熱除則酸味去,可予柴胡清肝飲,甚者用當歸龍薈丸;後者則宜健脾和胃為主,兼以平肝,土旺則木不易乘,可用六君子湯合左金丸加減。

宿食停滯口酸與脾虛木乘口酸:因同在脾胃,故其症有相類之處,如食欲不振、脘腹脹滿等。但前者因飲食過量,或過食肥甘厚味之品,影響脾胃運化而致,病以實證為主。而後者則是脾胃素虛,或因久病失調,病以虛證為主,虛實相夾。宿食停滯者必有傷食病史,其症以停食及胃失和降為主,如惡食不飢、口味酸,或口吃酸腐,或噯生食氣,舌苔黃厚膩,脈滑而實等。同脾虛木乘之以脾虛為主,兼有肝氣之症不同。其治療原則,應以消食導滯和胃降氣為主,方選保和丸或木香檳榔丸治療。

總之,口酸一症,當辨明虛實分清臟腑。屬虛者多因脾土不足;而屬實者多在肝胃,或因肝熱,或為胃實。

文獻別錄

《血證論·口舌》:“口酸是濕熱,觀炎天羹肉過夜則酸,便知酸是濕熱所化。葛根黃連黃芩湯加防己、茵陳、木通、滑石、花粉、雲苓治之,或蒼朮、黃柏、黃連、吳茱萸亦治之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