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口甜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口甜(又稱口甘)為中醫病證名,指患者自覺口中泛甜味,多與脾胃功能失調相關,尤以濕熱內蘊為常見病機。
病因病機
- 脾胃濕熱:
飲食不節,過食肥甘厚味或辛辣炙煿之物,導致脾胃運化失常,濕濁內生,鬱久化熱。濕熱上蒸於口,則見口甜。《素問·奇病論》指出:「夫五味入口,藏於胃,脾為之行其精氣,津液在脾,故令人口甘也。」強調此症與長期嗜食甘美肥膩之品密切相關,日久可能演變為消渴(類似現代糖尿病)。 - 脾虛濕困:
若素體脾虛,水濕不化,濕濁停聚中焦,亦可上泛於口,表現為口甜,多伴隨口黏、食欲不振等症狀。 - 肝脾不調:
情志失調或肝氣鬱滯,影響脾胃升降,氣機不暢,濕濁內停,亦可誘發口甜。
臨床表現
- 自覺口中甜味,或甜而黏膩,嚴重者如含糖漿。
- 可能伴隨口乾、口苦、脘腹脹滿、舌苔黃膩等濕熱徵象;若屬脾虛,則見舌淡胖、苔白膩。
中醫辨證要點
- 濕熱證:口甜明顯,舌紅苔黃膩,脈滑數,治宜清熱化濕,常用方如瀉黃散或甘露消毒丹加減。
- 脾虛證:口甜較淡,伴神疲乏力,治宜健脾祛濕,方選六君子湯或參苓白朮散。
- 肝鬱脾濕:兼見脅脹、情緒波動,可配合逍遙散疏肝健脾。
古籍論述
《黃帝內經》最早記載口甜與消渴的關聯,指出其病源於「數食甘美而多肥」,提示飲食調攝為防治關鍵。後世醫家如李東垣於《脾胃論》進一步闡述脾胃氣機升降對津液代謝的影響,深化對口甜病機的理解。
此症雖以脾胃為核心,但需結合全身症狀辨證,方能準確施治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