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口庭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中醫名詞「口庭」詳解
「口庭」為中醫解剖術語,泛指口腔內部的空間結構,其範疇涵蓋唇、齒、舌、齦、頰黏膜及上顎等組織。《靈樞·脈度》云:「口唇者,音聲之扇也」,揭示口庭不僅為飲食攝納之門戶,更與發聲、呼吸及臟腑氣機相通應。
一、經絡所屬與臟腑聯屬
口庭為手足陽明經交會之所,《針灸甲乙經》載:「手陽明之脈……還出挾口」,足陽明經亦「環唇挾口」,故牙齦腫痛、口瘡等症多責之胃腸積熱。舌體雖獨立為「竅」,然其根植於口庭,心開竅於舌,脾竅顯於唇,腎氣通於齒齦,足見五臟精氣皆上華於此。
二、生理功能辨析
- 納化之始:口庭受盛水穀,藉唾液(「玉泉」)濡潤以助脾胃運化。《黃帝內經》稱「脾為涎,腎為唾」,涎唾分泌異常可反映脾腎失調。
- 氣機樞紐:呼吸之道兼行於口,與鼻共司氣息出入。《難經》強調「口鼻者,氣之門戶也」,臨牀見張口呼吸者,常與肺氣壅滯相關。
- 音聲門戶:唇齒舌協調以成五音,若中風致「口噤不開」,多因經脈氣血痹阻。
三、診察要點
- 唇色:脾氣虛則唇白,血瘀者唇紫,熱盛可見唇赤皸裂。
- 齦肉:胃火熾盛則齦腫痛出血,腎虛牙宣者齦萎齒搖。
- 舌下絡脈:金津、玉液二穴所在,若絡脈青紫怒張,常提示血瘀證候。
四、病症舉隅
- 口瘡(口腔潰瘍):多因心脾積熱上炎,或陰虛虛火上灼,需辨實火與虛火。
- 齲齒:古籍稱「齒蠹」,與胃腑濕熱、腎精不充相關,非獨蟲蝕所致。
- 小兒鵝口瘡:黏膜白屑滿布,多屬胎熱上攻或脾經鬱熱。
此類症候皆需透過四診合參,探究其背後臟腑寒熱虛實,非獨治口庭局部為務。歷代醫家如張仲景立「甘草瀉心湯」治口瘡,李東垣創「清胃散」療牙齦腫痛,均體現中醫「從整體論治」之特色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