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口吻瘡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口吻瘡(又名「肥瘡」、「燕口瘡」),為中醫典籍中記載之口唇瘡瘍病症,多發於小兒,成人亦可罹患。其病機主要責之於脾胃濕熱上蒸,或先天胎毒未清,復感外邪,致使口角生瘡,纏綿難癒。

病因病機

  1. 脾胃濕熱
    足太陰脾經與足陽明胃經皆環口唇,若飲食不節,過食肥甘厚味,脾胃運化失職,濕濁內蘊,鬱久化熱,濕熱循經上攻,熏灼口唇肌膜,發為瘡瘍。《諸病源候論》云:「腑藏虛,為風邪濕熱所乘,氣發於脈,與津液相搏,則生瘡。」此類患者多伴見舌苔黃膩、口臭、便秘等濕熱之象。
  2. 先天遺毒
    小兒若母體孕期過食辛辣炙煿,或胎中感受熱毒,出生後餘毒未清,蘊結於脾胃,上衝口唇而發病,常見於嬰幼兒,瘡面反覆發作。
  3. 外邪侵襲
    風熱或濕熱外邪乘虛而入,與內在濕熱相搏,阻滯經絡,氣血壅滯,腐敗肌膚,遂致瘡口濕爛滲液。

臨床表現

  • 局部症狀:初起口角微紅癢痛,繼而出現白色糜爛面,瘡緣清晰,表面濕潤滲黃水,嚴重者皸裂出血,張口疼痛。
  • 全身兼症:濕熱盛者可見口渴喜冷飲、小便短赤;脾胃虛弱者則瘡色淡紅,滲液清稀,病程遷延。

治法方藥

中醫治療以「清熱化濕、解毒斂瘡」為大法,依證型選方:

  1. 脾胃濕熱證

    • 主方三黃涼膈散加減(黃連、黃芩、梔子、連翹、薄荷等),瀉脾胃伏火,清熱燥濕。
    • 外用:黃柏、苦參煎湯濕敷,或青黛散(青黛、黃柏、滑石)調麻油外塗。
  2. 胎毒未清證

    • 主方清熱瀉脾散(石膏、黃連、生地、赤苓等)合五福化毒丹,涼血解毒,導熱下行。
  3. 濕爛久不收口

    • 可佐以參苓白朮散健脾滲濕,配合外治用兒茶散(兒茶、冰片)研末撒佈,生肌收濕。

古籍考據

《諸病源候論》詳述其經絡病位:「足太陰脾經通於口,足陽明胃經與手陽明大腸經並挾於口」,指出臟腑虛損時,外邪易乘虛客於經脈,與津液搏結成瘡。此病與「燕口瘡」證治相類,然燕口瘡多限於口角裂瘡,而口吻瘡可蔓延至唇周,濕爛範圍較廣。

辨證要點

臨床須與「唇風」(慢性唇炎)、「口糜」(口腔念珠菌病)鑑別。口吻瘡特徵為病位固定於口角,濕性滲液明顯,且多與脾胃功能失調相關,治療需注重調理中焦,方能根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