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口吻瘡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
名詞介紹


口吻瘡,又名肥瘡、燕口,是一種常見的口腔疾病,尤其多發於小兒。其主要症狀是口角生瘡,顏色呈白色糜爛,疼痛微腫,還可能伴有濕爛有汁的情況出現。

根據《諸病源候論》卷三十的記載,口吻瘡的發生與足太陰經、胃經和手陽明經有關。脾的氣通達於口,大腸的氣則也與口相連,當這些經脈遭受風邪、濕熱等邪氣侵襲,就會引發瘡口,在脈搏中形成外顯的氣,並與津液相互搏鬥,導致口角生瘡。因此,口吻瘡也被稱為肥瘡或燕口瘡。

治療口吻瘡的方法主要包括清熱解毒、除濕利水和瀉火通便。在中醫中,可以選擇使用三黃涼膈散、黃連解毒丸等中成藥進行治療。此外,茵陳蒿湯、五苓散、大黃蟅蟲丸和火麻仁丸也是可選擇的治療藥物。

預防口吻瘡的方法包括保持口腔清潔,飲食清淡,不攝取辛辣刺激的食物,正常休息,避免熬夜,並且需要增強體質,提高免疫力。

如果出現口角生瘡的症狀,應及時就醫,以免病情加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