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口下黃肥瘡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
名詞介紹


口下黃肥瘡

口下黃肥瘡是小兒常見的一種口腔疾病,多發生於1歲以內的嬰幼兒。其主要症狀為口下肥爛,並有黃色膿液滲出。患兒常常流口水,口腔黏膜發紅、腫脹,並有疼痛感。如果不及時治療,病情可能會加重,甚至會引起敗血癥。

發病原因:尚不完全清楚,但與以下因素有關:

  • 口腔衛生不良:小兒年齡小,口腔自我保護能力較弱,不注意口腔衛生易滋生細菌,導致感染。
  • 流涎過多:小兒流涎過多,會使口腔黏膜長期處於潮濕狀態,增加細菌感染風險。
  • 免疫力低下:小兒免疫力較低,抵抗力下降易受細菌感染。

治療方法

  • 局部用藥:使用抗生素、消炎藥等藥物塗抹患處,以控制感染。
  • 口服藥物:使用抗生素、消炎藥等藥物口服,以控制感染。
  • 物理治療:使用紅外線照射、紫外線照射等物理治療方法,促進患處癒合。

預防方法

  • 保持口腔清潔:每天用清水刷牙,飯後漱口,保持口腔清潔。
  • 避免流涎過多:可使用吸鼻器吸走多餘的唾液,減少口腔黏膜潮濕程度。
  • 增強免疫力:多吃新鮮蔬果,適當運動,保持良好睡眠,增強免疫力。

如出現口下黃肥瘡症狀,應及時就醫,以免病情加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