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口下黃肥瘡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口下黃肥瘡
定義與概述
口下黃肥瘡為中醫兒科常見病證,特徵為小兒頤部(下巴部位)因涎唾浸漬而出現黃色滲出液,伴隨局部皮膚肥厚潰爛。此病多見於涎唾分泌旺盛之幼兒,屬中醫「浸淫瘡」範疇。
病因病機
本病主要病機為:
- 脾濕上泛:小兒脾常不足,運化失職,水濕內停,上泛於口。
- 濕熱蘊結:涎唾屬津液,長期浸漬肌膚,鬱而化熱,濕熱搏結。
- 局部浸漬:《諸病源候論》指出「汁流溢浸漬於頤」,強調局部物理性刺激為直接致病因素。
臨床表現
典型症狀包括:
- 頤部皮膚潮紅、糜爛
- 黃色滲出液,質黏稠
- 局部皮膚增厚(肥爛)
- 可伴輕度瘙癢或灼熱感
- 多見於流涎嚴重之幼兒
古籍論述
《諸病源候論·卷五十》詳載:「小兒有涎唾多者,其汁流溢浸漬於頤,生瘡黃汁出,浸淫肥爛挾熱者,瘡汁則多也。」指出本病與涎唾過多、濕熱蘊結密切相關。
治療方法
內治原則
以清熱燥濕為主,輔以健脾:
- 濕熱偏盛:可用瀉黃散加減
- 脾虛濕盛:參苓白朮散加減
- 熱毒明顯:配合五味消毒飲
外治法
-
碧玉散外搽:
- 組成:黃柏、青黛、滑石等
- 功效:清熱燥濕,收斂生肌
- 用法:研極細末,外撲患處
-
其他傳統方劑:
- 黃連膏:清熱解毒
- 青黛散:涼血消腫
- 三黃洗劑:清熱燥濕
辨證要點
臨床需辨明:
- 濕熱輕重:黃汁稠厚為熱重,清稀為濕重
- 病位深淺:僅表皮為輕,深及肌肉為重
- 兼夾證候:是否伴隨口臭、便秘等裡熱證
相關概念
- 滯頤:指小兒涎液過多,常流出口外之病證,可為本病前驅
- 浸淫瘡:泛指因液體浸漬所致皮膚潰爛,本病屬其特殊類型
- 黃水瘡:與本病相似,但多由感染所致,病機略有不同
本病記載顯示中醫對小兒皮膚病的觀察細緻,尤其重視局部刺激與內在臟腑功能的相互關係,體現中醫「內外相應」的整體觀念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