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口咸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口咸

口咸為中醫證名,指患者自覺口中帶有鹹味之症狀。此症多與腎臟功能失調相關,因腎主水液代謝,其液上泛則見口咸。歷代醫家對此論述頗多,病因可分為腎熱與腎虛寒兩類,治法亦隨證而異。

病因病機

  1. 腎熱上泛
    《醫學正傳·口病》指出:「腎熱則口咸。」腎陰不足,虛火內生,煎灼腎液,津液上承於口,故見口咸。此類患者多伴見咽乾、舌紅少苔、脈細數等陰虛內熱之象。
  2. 腎虛寒凝
    《奇效良方·口舌門》提及,寒邪內侵或腎陽不足,亦可致口咸。腎陽虛衰,氣化失司,寒水上泛,則口中有鹹味,並見畏寒肢冷、腰膝酸軟、舌淡苔白滑等虛寒之徵。

辨證論治

  1. 腎陰虛熱證

    • 表現:口咸伴口乾咽燥、潮熱盜汗、眩暈耳鳴、舌紅少津、脈細數。
    • 治法:滋陰降火,補腎填精。
    • 方藥
      • 六味地黃丸加五味子、烏鰂骨(《張氏醫通》)。五味子斂腎氣,烏鰂骨澀精固澀,助六味地黃丸滋養腎陰。
      • 若虛火偏旺,可選用滋腎丸(知母、黃柏、肉桂),清瀉相火而護陰液。
  2. 腎陽虛寒證

    • 表現:口咸而唾液清冷,畏寒肢涼,腰膝冷痛,夜尿頻多,舌淡胖,脈沉遲。
    • 治法:溫補腎陽,化氣行水。
    • 方藥
      • 附桂八味丸(即金匱腎氣丸)加五味子(《奇效良方》)。附子、肉桂溫腎助陽,五味子收斂浮越之氣,共奏溫陽化飲之效。

古籍考據

  • 《張氏醫通》強調「腎液上乘」為口咸主因,主張從腎論治。
  • 《奇效良方》補充寒證病機,擴展了溫陽法的應用。

口咸一症,雖病位在口,實則責之於腎。臨床需辨明寒熱虛實,方能對證施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