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口香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口香

口香為中醫病狀名詞,指患者自覺口中散發香氣之異常感覺。此症雖非常見,然於特定病機下可顯現,尤與消渴病(類似現代醫學之糖尿病)重證密切相關。

病因病機

中醫認為,口香多因陰虛燥熱脾胃火熾所致。消渴病日久,體內津液耗傷,陰虛內熱,火邪上炎,燔灼口腔,可致口中異味;另脾胃積熱,運化失常,濁氣上泛,亦可能引發此症。此外,肝鬱化火心火上炎等證型,亦可能伴隨口香現象。

臨床表現

患者自覺口中有清香或甜香之氣,然旁人未必能聞及。此症常伴隨消渴病典型症狀,如多飲、多食、多尿、形體消瘦等。若因脾胃熱盛,或兼見口乾舌燥、煩渴喜冷飲、便秘溲赤等熱象;若屬陰虛火旺,則可能伴隨潮熱盜汗、舌紅少苔等陰虛徵兆。

辨證論治

中醫治療口香,首重辨明病機:

  1. 陰虛燥熱:治宜滋陰清熱,方選玉女煎知柏地黃丸加減,以養陰降火。
  2. 脾胃火熾:當清瀉脾胃實熱,可用清胃散瀉黃散,佐以生津之品。
  3. 肝鬱化火:疏肝解鬱為主,配合丹梔逍遙散清泄肝火。

古籍記載

《黃帝內經》提及「脾熱則口甘」,後世醫家進一步闡發,如《張氏醫通》載「口香者,脾胃鬱熱上衝」;《醫宗金鑑》亦指出消渴重症可見「口舌異味」,皆與此症相呼應。

口香雖非獨立疾病,然作為身體失衡之訊號,反映內在臟腑病變,需結合整體脈證深入辨析,方能對證施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