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口辛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口辛
口辛為中醫證名,指患者自覺口中有辛辣味,屬味覺異常之一。此症多與肺熱或肺氣上逆相關,因辛味五行屬金,與肺相應,故病機常涉及肺臟功能失調。
病因病機
- 肺熱上炎:肺主氣,開竅於鼻,其華在毛,與口腔亦有聯繫。若肺中鬱熱,循經上灼,可致口辛。此類患者多伴咳嗽、痰黃、咽乾等肺熱之象。
- 肺氣上溢:肺氣虛弱或氣機逆亂,致使肺失肅降,辛味隨氣上泛於口,如《張氏醫通》所言「肺氣上溢」。此類證型常見氣短、自汗等氣虛表現。
辨證論治
-
肺熱證
- 主症:口辛伴咳嗽、痰黏稠色黃、舌紅苔黃、脈數。
- 治法:清瀉肺熱。
- 方藥:
- 甘桔湯(《醫學入門》):以甘草、桔梗宣肺利咽,清熱解毒。
- 瀉白散(《小兒藥證直訣》):桑白皮、地骨皮清肺瀉火,粳米、甘草和中護胃。
-
肺氣上逆證
- 主症:口辛兼氣短乏力、自汗、舌淡紅、脈虛。
- 治法:益氣斂肺,佐以清降。
- 方藥:
- 生脈散加味(《張氏醫通》):人參、麥冬、五味子益氣生津,加桑白皮、地骨皮、黃芩清瀉肺熱,標本兼顧。
相關理論
《黃帝內經》提出「五氣所病……肺為咳」,肺氣失和可致多種上焦症狀。口辛雖為小症,然反映肺臟寒熱虛實,臨床需結合四診細辨。歷代醫家如李梴、張璐等,皆從肺論治此症,體現中醫「有諸內必形諸外」之整體觀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