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口形六態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口形六態

概念溯源

口形六態乃中醫診斷學重要術語,源於《黃帝內經》對面部望診之論述,後世醫家逐步發展完善。此理論通過觀察患者口唇形態動態變化,歸納為六種基本狀態,作為辨識疾病性質、判斷臟腑氣血盛衰之重要依據。歷代醫籍如《醫宗金鑒》、《證治準繩》等皆有相關記載,體現中醫"司外揣內"之診斷思想。

六態詳解

張(口開不閉)

  • 臨床表現:口唇開啟不能自然閉合,常伴神志異常
  • 病機分析:多因正氣虛衰,腎氣不固,或熱極生風所致
  • 證候歸屬:
    • 腎精虧虛證:多見於久病重病,伴齒搖髮脫
    • 陽明熱盛證:常見高熱神昏,兼見大汗大渴
    • 中風脫證:突然發病,伴見手撒遺尿

噤(口閉不開)

  • 臨床表現:牙關緊閉,難以啟齒,或伴痙攣
  • 病機分析:實邪壅滯經絡,氣血運行受阻
  • 證候歸屬:
    • 風痰阻絡證:多見中風閉證,舌強語謇
    • 寒凝經脈證:常見於破傷風,角弓反張
    • 肝陽暴亢證:突發抽搐,面赤氣粗

僻(口角歪斜)

  • 臨床表現:單側口角下垂或牽引,面部不對稱
  • 病機分析:肝風挾痰上擾,經脈失養
  • 證候歸屬:
    • 經絡空虛證:起病緩慢,遇風加重
    • 痰瘀互結證:病程纏綿,舌暗苔膩
    • 氣血兩虛證:見於久病,面色萎黃

撮(唇口緊聚)

  • 臨床表現:上下唇緊縮如吹火狀,肌肉拘急
  • 病機分析:正邪交爭,陰陽氣不相順接
  • 證候歸屬:
    • 寒凝肝脈證:多見小兒驚風,目睛上視
    • 熱極生風證:高熱煩躁,唇焦齒燥
    • 氣血逆亂證:突然發作,四肢厥冷

振(唇齒顫動)

  • 臨床表現:口唇不自主震顫,牙齒相擊有聲
  • 病機分析:陽氣虛衰,溫煦失職
  • 證候歸屬:
    • 脾腎陽虛證:畏寒肢冷,下利清穀
    • 血虛風動證:面色蒼白,爪甲不榮
    • 亡陽欲脫證:冷汗淋漓,脈微欲絕

動(開合頻繁)

  • 臨床表現:口唇無意識開合,動作頻繁無度
  • 病機分析:胃氣衰敗,神機失用
  • 病候特點:
    • 多見於疾病晚期,預後不良
    • 常與鄭聲、循衣摸床並見
    • 反映五臟真氣耗竭

診斷價值

口形六態之觀察須結合四診合參:

  1. 與舌診互參:察舌質可辨氣血虛實,觀舌苔可知邪氣性質
  2. 與脈診相應:脈象沉細多主虛證,脈弦滑常為風痰
  3. 與神色配合:目光有神病輕,瞳神散大病危

歷代醫案記載,口形變化對中風、驚風、痙病等急重症辨別尤具價值。如《臨證指南醫案》載:"口僻不遂,當分經絡虛實;口噤不開,須辨寒熱淺深。"