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口眼歪斜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口眼歪斜
口眼歪斜,又稱「口眼喎斜」,為中醫病證名,屬面部經絡失常所致之病症。《景岳全書·雜證謨》指出:「口眼歪斜者,足陽明及肝膽經病。」此症多因風邪侵襲經絡,或氣血虧虛、痰瘀阻滯,導致面部經脈失養,筋肉弛緩或攣急,遂見口角偏向一側、眼瞼閉合不全等表現。
病因病機
- 外感風邪:
- 風寒襲絡:風寒之邪客於陽明經脈,氣血凝滯,經筋失養,致面部肌肉弛緩。
- 風熱灼絡:風熱上擾頭面,燔灼經脈,氣血逆亂,筋肉失調而喎斜。
- 內傷氣血:
- 氣虛血瘀:氣血不足,運行不暢,經脈瘀阻,面部失於濡潤。
- 肝風內動:肝陽上亢或陰虛風動,引動內風,擾動經絡,發為口眼歪斜。
- 痰濕阻絡:
- 脾虛生濕,痰濁內蘊,上壅頭面,阻滯經氣,致筋肉失用。
證候分型
- 風寒阻絡:
- 突然發病,面肌麻木,口眼歪斜,伴惡寒、無汗,舌淡苔薄白,脈浮緊。
- 風熱襲絡:
- 面部灼熱,口眼歪斜,目赤咽乾,舌紅苔薄黃,脈浮數。
- 氣虛血瘀:
- 病程較久,面肌鬆弛無力,舌質暗或有瘀斑,脈細澀。
- 肝風內動:
- 兼見頭暈目眩、肢體顫動,舌紅少苔,脈弦細數。
經絡辨證
口眼歪斜與足陽明胃經及足少陽膽經、足厥陰肝經關係密切。
- 陽明經循行於面部,主司肌肉;若經氣不利,則筋肉失養。
- 肝膽經主疏泄,風邪或內風循經上擾,可致經筋攣急或弛縱。
治療原則
中醫治法以祛風通絡、調和氣血為主,依證型配伍:
- 風寒者,宜辛溫散寒,如牽正散加減。
- 風熱者,宜清熱疏風,如大秦艽湯化裁。
- 氣虛血瘀者,宜益氣活血,用補陽還五湯加減。
- 肝風內動者,宜平肝熄風,如天麻鉤藤飲配合通絡之品。
此症與西醫「面神經麻痺」(如貝爾氏麻痺)相似,然中醫更重整體辨證,從經絡氣血論治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