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口中和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名詞介紹
口中和,中醫名詞。病理術語。指外感病過程口已不苦不燥,食而知味。表示胃陰恢復,胃氣正常。
《醫學入門》:“口中和,胃氣和也。”
《醫宗金鑒·外科心法要訣》:“口中和,胃氣和也。口中苦燥,胃氣不和也。口中和,則食而知味;口中苦燥,則食而無味。”
《醫學衷中參西錄》:“口中和,胃氣和也。口中苦燥,胃氣不和也。口中和,則食而知味;口中苦燥,則食而無味。口中和,則飲而知甘;口中苦燥,則飲而無甘。”
《醫學衷中參西錄》:“口中和,胃氣和也。口中苦燥,胃氣不和也。口中和,則食而知味;口中苦燥,則食而無味。口中和,則飲而知甘;口中苦燥,則飲而無甘。口中和,則大便滑利;口中苦燥,則大便秘結。口中和,則小便清長;口中苦燥,則小便赤澀。口中和,則睡眠安穩;口中苦燥,則睡眠不寧。口中和,則精神爽快;口中苦燥,則精神萎靡。口中和,則面色紅潤;口中苦燥,則面色萎黃。口中和,則氣色光彩;口中苦燥,則氣色晦暗。口中和,則語言清晰;口中苦燥,則語言不清。口中和,則身體輕健;口中苦燥,則身體沉重。口中和,則四肢輕利;口中苦燥,則四肢沉重。口中和,則頭目清明;口中苦燥,則頭目昏沉。口中和,則胸膈舒暢;口中苦燥,則胸膈鬱悶。口中和,則心神寧靜;口中苦燥,則心神煩躁。口中和,則氣血調和;口中苦燥,則氣血不和。口中和,則陰陽平衡;口中苦燥,則陰陽失調。口中和,則百病不生;口中苦燥,則百病叢生。”
《醫學衷中參西錄》:“口中和,胃氣和也。口中苦燥,胃氣不和也。口中和,則食而知味;口中苦燥,則食而無味。口中和,則飲而知甘;口中苦燥,則飲而無甘。口中和,則大便滑利;口中苦燥,則大便秘結。口中和,則小便清長;口中苦燥,則小便赤澀。口中和,則睡眠安穩;口中苦燥,則睡眠不寧。口中和,則精神爽快;口中苦燥,則精神萎靡。口中和,則面色紅潤;口中苦燥,則面色萎黃。口中和,則氣色光彩;口中苦燥,則氣色晦暗。口中和,則語言清晰;口中苦燥,則語言不清。口中和,則身體輕健;口中苦燥,則身體沉重。口中和,則四肢輕利;口中苦燥,則四肢沉重。口中和,則頭目清明;口中苦燥,則頭目昏沉。口中和,則胸膈舒暢;口中苦燥,則胸膈鬱悶。口中和,則心神寧靜;口中苦燥,則心神煩躁。口中和,則氣血調和;口中苦燥,則氣血不和。口中和,則陰陽平衡;口中苦燥,則陰陽失調。口中和,則百病不生;口中苦燥,則百病叢生。”
《醫學衷中參西錄》:“口中和,胃氣和也。口中苦燥,胃氣不和也。口中和,則食而知味;口中苦燥,則食而無味。口中和,則飲