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叩齒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叩齒
叩齒,又稱「啄齒」、「健齒」,為中醫導引養生術之一,指上下牙齒有節奏地相互叩擊。《真誥》記載:「叩齒所以警身中諸神,神不得散,則鬼氣不得侵。」此動作被視為「集神」之法,能使心神內斂,氣血調和,故道教符籙祝咒及服氣功法之前,常以叩齒為預備動作,用以聚氣凝神。
從中醫理論而言,齒為骨之餘,而腎主骨生髓,故牙齒的健康與腎氣盛衰密切相關。《黃帝內經》提及「腎氣實,髮長齒更」,說明腎氣充盈則齒堅固。叩齒能刺激牙周氣血運行,補益腎氣,達到固齒健腎之效。東晉葛洪《抱樸子內篇·雜應》更指出:「清晨健齒三百下,為堅齒之道。」每日規律叩齒,可促進牙齦血液循環,增強牙根穩固,預防齒搖齦萎。
道教修練中,叩齒依部位與次數不同,另有「打天鐘」、「擊天磬」等區分,分別對應特定經脈與臟腑之氣。例如:叩擊門牙(天鐘)可通任脈,叩擊臼齒(天磬)則連督脈,藉此調和陰陽。此外,叩齒時產生的震動能激發唾液分泌,中醫稱唾液為「金津玉液」,具滋養五臟、潤澤百骸之功,與現代醫學促進消化、保護口腔黏膜之說相合。
綜觀之,叩齒融合中醫經絡學說與道家養生理法,既是簡便的自我保健術,亦為傳統修煉文化之體現。長期行之,可收固齒、強腎、安神之效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