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叩法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叩法

叩法為中醫推拿手法之一,屬擊法範疇,然其力道較擊法更為沈重。此法以手指、掌緣或握拳等形式,有節奏地叩擊體表經絡或特定穴位,藉由震盪之力疏通氣血、調和陰陽,並刺激局部組織,以達治療之效。

操作要領

  1. 手法形式

    • 空拳叩:五指微屈,掌心虛空,以拳眼或拳背叩擊。
    • 指端叩:以指尖輕聚,如梅花針狀,適用於穴位精準刺激。
    • 掌叩:手掌平伸,以掌緣或掌根施力,多用於肌肉豐厚處。
  2. 力道與節奏
    強調「重而不滯,快而不亂」,力道需均勻滲透,節奏明快,連續叩擊時如雨點落地,避免蠻力硬擊。

中醫理論基礎
叩法依循「通則不痛」原則,透過外力震動,激發經氣運行,尤擅化解「氣滯血瘀」之證。其作用層次可分:

  • 淺層:刺激皮部,開泄腠理,促進衛氣散布。
  • 深層:震動經筋,鬆解結聚,改善局部氣血壅滯。

臨床應用

  • 痹證:針對風寒濕邪痹阻經絡,叩擊患處以祛邪外出。
  • 痿證:輕叩萎弱肢體,喚醒經氣,輔助肌肉張力恢復。
  • 臟腑調理:如叩擊背部俞穴,可間接調整相應臟腑機能。

與其他手法的區別

  • 與擊法對比:擊法力道較輕,多為單次發力;叩法則強調連續性,且作用更深透。
  • 與拍法對比:拍法以全掌接觸,力道分散;叩法集中於點或小範圍,穿透性更強。

此手法需配合患者體質與證候,虛證宜輕叩如雀啄,實證可稍加重,以達「瀉實補虛」之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