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扣法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扣法

扣法為中醫推拿手法之一,其名源於「叩擊」之意,與「擊法」相通,屬傳統外治法範疇。其操作形式可分為兩類,一為以手部特定部位叩打體表,二為以手掌覆蓋穴位施術,皆以調動氣血、疏通經絡為核心目的。

一、擊法之屬

扣法首義同「叩擊」,屬擊法分支。操作時以掌根、虛掌或指尖為施力點,透過腕部靈活擺動,使力道均勻透達皮下組織。其節奏輕重交替,可分為:

  • 空掌扣:五指併攏微屈,掌心凹陷成「虛掌」,叩擊時氣流震盪,適用於肩背、腰臀等肌肉豐厚處,能鬆解筋結、行氣活血。
  • 指節扣:屈曲食指或中指關節,以指背快速叩打穴位(如風池、肩井),刺激較集中,多用於頭頸部或關節周圍,可醒腦開竅、舒筋活絡。

此類手法強調「柔中帶剛」,需控制力度以避免蠻力傷及腠理,符合《醫宗金鑒》「法之所施,使患者不知其苦」之旨。

二、覆穴導氣之法

扣法另一形式見於《儒門事親》,以手掌緊覆特定穴位,藉按壓與溫熱效應引導經氣運行。如治傷寒表證時,雙掌交疊緊扣「風府穴」(督脈要穴,位於後髮際正中上一寸),配合前俯動作百次,可發汗解表,此乃透過外力激發衛陽、驅邪外達。

此術式融合導引與按蹻之理,強調「形氣相引」:

  • 靜態扣穴:掌心勞宮穴對準施術部位(如神闕、關元),以體溫溫煦,助元氣歸藏。
  • 動態導引:如上述叩拜法,結合肢體屈伸以增強氣血鼓盪,適用於外感或氣機鬱滯之證。

中醫理論基礎

扣法之效建構於經絡學說與「皮部-內臟」相關理論:

  1. 震盪通絡:叩擊產生的波動可傳導至深部,如《靈樞》所言「按之則熱氣至」,促進局部氣血滲灌,消散瘀滯。
  2. 開闔腠理:風府為「陽維之會」,扣壓此穴能調和營衛,解太陽經邪氣,符合張從正「汗法」攻邪思路。
  3. 以動引陽:動態扣法契合「動而生陽」之理,尤適風寒束表或陽虛氣弱者。

此手法臨床可單用或配伍其他推拿術式(如揉法、拿法),視證候靈活變通,然其根本仍在於「通則不痛」之則,透過外力引動人體自癒之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