關於醫家<寇宗奭>的簡介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寇宗奭

寇宗奭,宋代著名藥學家,生卒年及籍貫不詳,主要活躍於北宋政和年間(1111-1117年),曾任通直郎。其於本草學研究造詣深厚,尤重藥性理論與臨床應用,主張醫者須明辨藥材之性味、良毒、產地及採製時機,強調「疾病所可憑者醫也,醫可據者方也,方可恃者藥也」,認為用藥若真偽混雜、新陳錯置,則療效難彰。

寇氏歷經十餘年實踐,廣泛蒐集民間驗方,結合自身診療經驗,系統整理藥物知識,終成《本草衍義》二十卷(1116年)。該書以《嘉祐本草》為基礎,進一步考證藥物性狀、功效及臨床配伍,並修正前人謬誤。例如,指出「蘭花」非古醫籍所載之「蘭草」,「卷丹」亦非正品「百合」,體現其嚴謹的實證精神。明代李時珍於《本草綱目》中高度評價此書,稱其「參考事實,核其情理,援引辨證,發明良多」,更提及金元四大家如李東垣、朱丹溪等皆尊崇其說。

學術貢獻與中醫理論特色

  1. 藥性理論深化:寇氏強調「四氣五味」須與臟腑理論結合,如黃連苦寒入心經,能瀉火燥濕,然過用恐傷脾胃,故用藥需權衡利弊。
  2. 道地藥材考據:重視藥材產地與採收時令,如指出「川芎以蜀川者為勝」,因其氣味辛烈,活血之力更專。
  3. 藥物鑑別:辨析同名異物或形似藥材,如辨明「白芷」與「獨活」之別,避免臨床誤用。
  4. 方劑配伍思想:主張「君臣佐使」須依病情調整,如治外感風寒,麻黃為君時,當配桂枝以助發汗,佐杏仁以降氣止咳。

《本草衍義》不僅承襲前人經驗,更透過實證批判,推動宋代本草學由經驗積累向理論整合過渡,對後世中藥學發展影響深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