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纏耳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纏耳
病名:纏耳為中醫耳科病證之一,主要表現為耳內長期滲出白色膿液,並伴隨聽力減退。此病多因濕濁痰毒上犯耳竅,或肝膽濕熱蘊結,循經上擾耳部所致。
病因病機:
- 濕濁痰毒:多因脾虛濕盛,運化失職,濕濁內停,久則化熱成痰,痰熱上蒸耳竅,腐蝕肌膜,化為膿液。
- 肝膽濕熱:肝膽經脈循行於耳,若情志不暢或飲食不節,導致肝膽濕熱內蘊,濕熱之邪循經上攻耳竅,引發耳內化膿。
臨床表現:
- 耳內流出白色膿液,質地黏稠,時輕時重,反覆發作。
- 聽力逐漸下降,耳內或有脹悶感。
- 或伴頭暈、口苦、舌紅苔黃膩等濕熱之象。
治法:以清熱利濕、排膿解毒為主,兼以疏肝瀉火。
常用方劑:
- 龍膽瀉肝湯加減:適用於肝膽濕熱證,可酌加金銀花、連翹、蒲公英以增強清熱解毒之效;若膿液量多,可加薏苡仁、茯苓以健脾滲濕。
- 托裡消毒散:若病久正虛,膿液清稀,可配合益氣托毒之品,如黃芪、白朮等。
相關病證:
纏耳與聤耳相似,但聤耳泛指耳內化膿性疾病,包含黃膿、紅膿等不同證型,而纏耳特指白膿纏綿不愈者。
外治法:
可配合外用清熱解毒、燥濕斂瘡之藥,如黃連滴耳液或枯礬散吹耳,以助膿液排出,促進耳竅清潔。
辨證要點:
臨床需辨明濕熱偏重,若熱重於濕,見膿黃稠、耳痛明顯,宜加重清熱解毒;若濕重於熱,見膿液清稀、纏綿難癒,則需加強健脾化濕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