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枯筋箭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枯筋箭

病名
枯筋箭為生長於皮膚之贅瘤,屬中醫外科疾病範疇,首載於《外科正宗》卷四。其特徵為皮膚表面突起硬結,日久漸呈枯槁之狀,形如花蕊蓬松,故得名「枯筋箭」。本病相當於現代醫學所稱之「尋常疣」,多由人乳頭瘤病毒(HPV)感染所致,然中醫則從肝血失養、筋氣外發之角度論述其病機。

病因病機
中醫認為,枯筋箭之成因主要與「肝失榮養,筋氣外發」相關。肝主筋,其華在爪,若肝血不足,或情志失調導致肝氣鬱滯,筋脈失於濡養,則氣血凝滯,結聚於肌表,形成贅瘤。此外,風熱毒邪外襲,或局部氣血運行不暢,亦可能誘發此病。

臨床表現
枯筋箭初起時,多呈赤豆大小之硬結,表面光滑,質地堅實,隨病程進展,逐漸增大,頂端粗糙乾枯,甚則開裂如刺,形似花蕊。其好發部位包括手背、手指、足緣、頭皮及胸乳等處,通常無明顯痛癢,然若受摩擦或擠壓,可能引發出血或疼痛。

治療方法
中醫治療枯筋箭,以外治法為主,兼顧內調肝血。常見方法如下:

  1. 藥線結紮法
    適用於根蒂細小之疣體。以藥線(如絲線或桑皮線)緊繫疣體根部,阻斷氣血供養,使其自然枯落,後以珍珠散外敷生肌收口。
  2. 艾灸療法
    若疣體根盤寬大而頂端尖小,可用銅線套住疣體,再以艾炷灸之,藉火熱之力使疣體枯萎脫落。此法兼具溫通經絡、散結化瘀之效。
  3. 外用藥物
    可選用腐蝕性或活血散結之藥末,如鴉膽子仁搗爛外敷,或塗抹五妙水仙膏等,促使疣體脫落。
  4. 內服調理
    若患者兼見肝血不足或氣滯血瘀之證,可配合內服養血柔肝、活血化瘀之方劑,如當歸芍藥散或桃紅四物湯加減,以調理根本。

鑒別與相關病證
枯筋箭與「千日瘡」(亦屬疣類)症狀相似,然千日瘡多見於青少年,病程較長,可自行消退;而枯筋箭則以成人多發,且表面枯槁特徵明顯。二者治療原則相近,可互相參照。

古籍記載
《外科正宗》指出:「枯筋箭,乃肝失榮養,筋氣外發而成。」強調肝與筋脈之關係,並提出外治為先之療法,對後世臨床具指導意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