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枯胎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枯胎

枯胎,又稱「胎不長」,屬中醫婦科病證之一,首見於《胎產心法》上卷。指妊娠期間,胎兒生長遲緩,甚或停滯,未能依時發育,如草木枯萎失養,故名「枯胎」。

病因病機

中醫認為,枯胎之成因多與母體氣血虧虛、脾腎不足,或衝任失調有關:

  1. 氣血兩虛:孕母素體虛弱,或孕期調攝失宜,氣血生化不足,胎失所養。
  2. 脾腎陽虛:脾主運化,腎主生殖,若脾腎陽虛,水穀精微不得輸布,胞胎失於溫煦濡養。
  3. 衝任不固:衝為血海,任主胞胎,若衝任脈虛損,氣血不能下注胞宮,致胎元不充。
  4. 瘀血內阻:宿有癥瘕或氣滯血瘀,阻滯胞絡,氣血運行不暢,胎失滋養。

臨床表現

妊娠中後期,腹形明顯小於妊娠月份,胎動微弱,或孕母面色萎黃、形體消瘦,伴頭暈心悸、腰膝酸軟等虛象。脈多細弱或沉遲,舌質淡、苔薄白。

辨證論治

中醫治療以「補虛培元、調養衝任」為原則,依證型用藥:

  • 氣血兩虛:方選八珍湯胎元飲(人參、白朮、熟地、當歸等),益氣補血以養胎。
  • 脾腎陽虛:方用壽胎丸四君子湯(菟絲子、桑寄生、續斷、黨參等),溫補脾腎以助胎長。
  • 衝任不調:以泰山磐石散(黃芪、當歸、續斷等)固衝任、安胎元。
  • 瘀血阻絡:佐以當歸芍藥散(當歸、川芎、白芍等)活血養血,通絡助長。

古籍記載

《胎產心法》提及枯胎與「胎萎不長」同義,強調「母氣衰弱,胎失所養」為病本。另《婦人大全良方》亦載:「妊娠羸瘦,胎不長者,由臟腑衰損,氣血虛弱」,進一步闡明氣血與臟腑功能對胎育之關鍵影響。

枯胎一證,反映中醫「母病及胎」的整體觀,治療上注重調理母體、補益先天與後天之本,以促進胎元發育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