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枯痔法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枯痔法

枯痔法乃中醫外科外治法之一種,專用於治療肛門痔疾,其法旨在使痔核枯萎脫落。此法最早見載於宋代《太平聖惠方》卷六十,後世醫家多有發揮,形成系統治療之法。

歷史淵源

枯痔法之發展歷經數百年演變,《外科正宗》等古籍詳載其法。明代陳實功所著《外科正宗》對枯痔散、枯痔錠之製備與應用有詳盡記述。此法在古代多採用含砒製劑,如著名之「三品一條槍」,然因砒霜毒性劇烈,易致中毒,近世醫家遂改良配方,發展出無砒枯痔製劑。

適應症候

此法主要適用於二期、三期內痔之治療,尤以痔核脫出肛外而難以回納者為宜。中醫理論認為,此類痔疾多因濕熱下注、氣血瘀滯所致,枯痔法能直接作用於病灶,達到祛腐生新之效。

劑型與用法

枯痔法所用劑型主要有三:

  1. 枯痔散:將具腐蝕作用之藥物研為細末,直接敷布於痔核表面
  2. 枯痔錠:將藥物製成錠劑,插入痔核內部
  3. 枯痔液:近世發展之注射劑型,將藥液注入痔核基底部

作用機理

從中醫理論觀之,枯痔法乃通過藥物之腐蝕作用,使痔核組織發生以下變化:

  • 初則局部氣血凝滯,經絡阻塞
  • 繼而痔核失養,組織壞死
  • 終則腐肉脫落,新肌生長

此過程符合中醫「祛腐生新」之治療原則,既能消除病灶,又可促進組織修復。

藥物組成

傳統枯痔製劑多含以下幾類藥物:

  • 腐蝕類:如白礬、膽礬
  • 解毒類:如雄黃、朱砂
  • 收斂類:如五倍子、訶子
  • 活血類:如乳香、沒藥

現代無砒枯痔製劑則多以明礬、鞣酸等為主藥,既保持療效,又降低毒性。

治療過程

施用枯痔法後,痔核通常經歷以下階段:

  1. 初用藥時,痔核腫脹,色轉暗紫
  2. 繼而表面形成白色腐膜
  3. 約3-5日後,痔核開始萎縮
  4. 7-10日內,壞死組織逐漸脫落
  5. 最終創面癒合,痔核消失

此法在中醫痔科治療中佔有重要地位,歷經千年臨床驗證,療效確切。現代中醫在繼承古法基礎上,不斷改良劑型與配方,使此法更為安全有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