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苦寒清氣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苦寒清氣
苦寒清氣為中醫治療學術語,屬清熱法之一,指運用性味苦寒之藥物,清除氣分熱邪的治法。此法主要針對邪熱熾盛於陽明氣分,或溫病熱入氣分之證,臨床表現為壯熱、面赤、煩渴引飲、大汗出、脈洪大等實熱症狀。
理論基礎
中醫認為,氣分熱盛多因外感溫熱之邪內傳,或陽明經熱邪熾盛所致。熱邪鬱於氣分,耗傷津液,故見高熱、大汗、煩渴等症。苦寒藥物性主沉降,能直折火勢,清泄裡熱;其苦味又能燥濕,寒性可清熱,故適用於無濕邪夾雜的純熱證。
常用方劑與藥物
-
白虎湯
- 組成:石膏、知母、粳米、甘草。
- 應用:為苦寒清氣的代表方,主治陽明氣分熱盛,症見「四大」(大熱、大汗、大渴、脈洪大)。石膏辛甘大寒,清熱瀉火;知母苦寒,助石膏清熱生津;粳米、甘草和中護胃,防寒涼傷正。
-
黃芩湯
- 組成:黃芩、芍藥、甘草、大棗。
- 應用:適用於少陽陽明合病,熱邪偏於氣分,兼有腹痛下利者。黃芩苦寒,清泄少陽與陽明之熱。
辨證要點
苦寒清氣法須嚴格辨識氣分熱證,其關鍵在於:
- 熱象明顯:高熱不退,不惡寒反惡熱。
- 津液耗傷:口渴喜冷飲,舌紅苔黃燥。
- 脈象特徵:脈洪大或滑數,反映熱邪鼓動氣血。
若熱邪已入營血,或兼夾濕邪、陰虛者,則非單純苦寒清氣所宜,需配合其他治法。
與其他清熱法的區別
- 苦寒瀉火:針對臟腑實火(如心火、肝火),代表方如黃連解毒湯。
- 甘寒清熱:適用於熱盛傷津,以滋陰清熱為主,如竹葉石膏湯。
- 辛寒清氣:側重透熱外達,多用於熱邪初入氣分,尚有透表之機,如梔子豉湯。
苦寒清氣法體現中醫「熱者寒之」的治療原則,臨床須結合病勢與體質,精準用藥,方能奏效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