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苦寒清熱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苦寒清熱

苦寒清熱為中醫治療學術語,屬清法之一,又稱「苦寒洩熱」。此法以性味苦寒之藥物為主,清解體內實熱或熾盛之火邪,適用於熱證表現明顯者,尤其針對臟腑裡熱或氣分熱盛之證候。

臨床表現與辨證要點

苦寒清熱法所主治之證候,多見以下特徵:

  • 熱象顯著:身熱不退、面赤、口渴喜冷飲。
  • 津傷之兆:口乾舌燥、小便短赤、大便乾結。
  • 舌脈特徵:舌質紅、苔黃燥或黃膩,脈象數而有力。
    若熱毒壅盛,可能兼見高熱煩躁、譫語發狂,或血熱妄行之衄血、吐血、皮膚發斑,甚則苔黑起芒刺,此屬熱入營血之重症。

常用方劑與藥物

  1. 黃芩湯

    • 組成:黃芩、芍藥、甘草、大棗。
    • 主治:少陽與陽明合病之里熱證,症見身熱頭痛、下利灼肛、口渴、舌紅苔黃。黃芩為苦寒清熱要藥,善瀉上焦肺火及中焦濕熱。
  2. 黃連解毒湯

    • 組成:黃連、黃芩、黃柏、梔子。
    • 主治:三焦火毒熾盛,症見高熱煩躁、譫語、吐衄發斑。此方集苦寒之品於一爐,黃連瀉心火,黃芩清肺熱,黃柏降腎火,梔子通瀉三焦,共奏「直折火勢」之效。

理論依據與配伍特點

苦寒藥性多沉降,如《內經》所言「熱者寒之」,此類藥物能直清裡熱,但須注意中病即止,避免過服傷陽。臨床配伍常佐以甘緩之品(如甘草、大棗)以護胃氣,或搭配辛涼透表藥(如石膏、知母)增強清熱之力。

與其他清熱法的區別

  • 甘寒清熱:適用於陰虛內熱,以生地、麥冬等滋陰為主。
  • 辛涼解表:針對表熱證,如銀翹散之屬。
    苦寒清熱法則專攻實熱內蘊,其力峻猛,非虛熱所宜。

此治法體現中醫「辨證論治」核心,需嚴格遵循熱邪性質與病位選方,方能奏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