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苦寒燥濕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苦寒燥濕
苦寒燥濕為中醫治療學術語,指運用性味苦寒之藥物,清泄濕熱邪氣,以達燥濕之效。此法主要針對濕熱蘊結中焦(尤以脾胃、腸道為主)所致之病症,其機理在於苦能降泄、寒能清熱,兼具燥濕之功,使濕熱之邪從下而解。
臨床應用
苦寒燥濕法適用於濕熱內蘊之實證,常見症狀包括:
- 消化道症狀:脘腹脹滿疼痛、嘔惡吞酸、大便溏瀉黏滯不爽,或下痢膿血,氣味熱臭。
- 舌脈特徵:舌質紅,舌苔黃厚膩,脈滑數或濡數。
- 其他表現:身熱不揚、小便短赤,或皮膚濕瘡滲液(濕熱外泛)。
常用藥物
苦寒燥濕藥物多具清熱解毒、燥濕止痢之效,臨床常配伍行氣、利水之品以增強療效:
- 黃連:苦寒,歸心、脾、胃經,善清中焦濕熱,為治濕熱瀉痢要藥,如《傷寒論》葛根芩連湯。
- 黃芩:苦寒,歸肺、膽、脾、大腸經,長於清上焦濕熱,兼瀉火解毒,如半夏瀉心湯。
- 黃柏:苦寒,歸腎、膀胱經,主清下焦濕熱,適用於濕熱淋濁、帶下,如二妙散。
- 輔助藥物:
- 枳實/枳殼:行氣破滯,助濕熱消散。
- 豬苓、澤瀉:淡滲利濕,導濕邪從小便出。
配伍與方劑舉隅
苦寒燥濕常與其他治法結合,如:
- 配辛開苦降:如半夏瀉心湯,黃連、黃芩配乾薑、半夏,調和寒熱,復脾胃升降。
- 配化濕行氣:如枳實導滯丸,以黃連配伍枳實、神麴,治濕熱食積。
- 配養陰生津:濕熱傷陰時,佐以生地、麥冬(需慎防滋膩礙濕)。
機理探討
濕熱為患,黏滯難解,苦寒藥既能清熱,又可燥濕,符合《素問·至真要大論》「濕淫於內,治以苦熱」之旨。然須辨明濕熱比重:熱重於濕者,苦寒為主,佐以芳化;濕重於熱者,宜酌加蒼朮、厚朴等苦溫燥濕之品,以防寒涼冰伏濕邪。
此法治實不治虛,若脾胃虛寒或陰虛津虧者忌用,以免苦寒傷陽或化燥傷陰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