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苦瓠灸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名詞介紹
苦瓠灸,隔物灸之一。《普濟方》:「治懸癰……須得秋葫蘆(亦名苦不老生)在架上而苦者,切皮片置瘡上,灸二七壯。」秋葫蘆即苦葫蘆,《神農本草經》名苦瓠,故《串雅外編》稱「苦瓠灸」。
苦瓠,又名苦葫蘆、苦不老生,為葫蘆科植物苦瓠的果實。苦瓠性寒,味苦,有清熱解毒、消腫止痛的功效。苦瓠灸是一種隔物灸法,即在患處上放置苦瓠,然後用艾灸的方法進行治療。苦瓠灸具有清熱解毒、消腫止痛的功效,可用於治療癰腫、瘡癤、乳癰、跌打損傷等疾病。
苦瓠灸的操作方法如下:
- 取苦瓠適量,洗淨切片。
- 將苦瓠片置於患處。
- 用艾條點燃,熏烤苦瓠片。
- 每次灸10-15分鐘,每日灸1-2次。
苦瓠灸具有以下功效:
- 清熱解毒:苦瓠性寒,味苦,有清熱解毒的功效,可用於治療癰腫、瘡癤、乳癰等疾病。
- 消腫止痛:苦瓠有消腫止痛的功效,可用於治療跌打損傷、扭傷等疾病。
- 活血化瘀:苦瓠有活血化瘀的功效,可用於治療跌打損傷、瘀血腫痛等疾病。
苦瓠灸的禁忌症:
- 孕婦禁用。
- 對苦瓠過敏者禁用。
- 有出血傾向者禁用。
苦瓠灸是一味中藥,具有清熱解毒、消腫止痛的功效,可用於治療癰腫、瘡癤、乳癰、跌打損傷等疾病。苦瓠灸的操作方法簡單,但需要注意禁忌症。如果有疑問,請諮詢醫生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