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苦瓠灸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苦瓠灸

苦瓠灸為中醫傳統灸法之一,屬隔物灸範疇,以苦瓠(即苦葫蘆)為介質施灸。此法最早見於《普濟方》,載其用於治療懸癰(癰疽之一種),具體操作為取架上自然成熟之秋葫蘆(又名苦不老生),切片後置於患處,再施灸十四壯(二七壯)。苦瓠,《神農本草經》稱「苦瓠」,性味苦寒,具清熱解毒、利水消腫之效,故清代《串雅外編》正式以「苦瓠灸」命名此療法。

中醫理論基礎
苦瓠灸結合灸法的溫通作用與苦瓠的藥性,形成獨特療效。灸法本身能溫經散寒、活血化瘀,而苦瓠之寒涼屬性可制約灸火之燥熱,避免火毒積聚,同時增強清熱解毒之功。此灸法適用於熱毒壅滯之症,如癰腫瘡瘍、咽喉腫痛等,尤其針對「懸癰」這類位於會陰或咽喉部的癰疽,既能局部消炎,又可引火下行。

操作要點

  1. 選材:須取自然成熟、味苦之秋葫蘆,因其藥性醇厚,未成熟或甘味者療效較遜。
  2. 切片:將苦瓠切成薄片,厚度均勻,以利熱力滲透且避免灼傷。
  3. 施灸:置苦瓠片於患處,上置艾炷點燃,每次灸七至十四壯,視病情調整。

臨床應用延伸
除懸癰外,苦瓠灸亦可用於濕熱下注所致之淋證、水腫,或熱毒上攻之目赤腫痛。其機理在於苦瓠利水滲濕之效配合艾灸溫陽化氣,能調節三焦水道,促進邪熱外排。然須辨證施治,非所有熱證皆宜,需結合患者體質與病機。

古籍記載與發展
《神農本草經》列苦瓠為下品,強調其「主大水、面目四肢浮腫」;後世醫家擴展其用於外科,如《普濟方》以隔瓠灸法治癰疽,清代《串雅外編》更系統收錄民間灸法,反映苦瓠灸從單方驗方逐漸融入中醫理論體系之歷程。此灸法體現中醫「異病同治」思想,透過藥灸結合,達到標本兼顧之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