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纏腸漏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纏腸漏

纏腸漏,又稱「環肛漏」,為中醫外科病名,屬複雜性肛漏之一。其特徵在於漏管盤繞肛門周圍,形成環狀或半環狀結構,故名「纏腸」。此病名首見於清代《外科大成》,書中記載:「為其管盤繞於肛也」,明確指出其病理形態與位置特點。

病因病機

中醫認為,纏腸漏多因濕熱下注、氣血瘀滯所致。常見誘因包括:

  1. 飲食不節:過食辛辣厚味,濕熱內生,下注大腸。
  2. 肛癰潰後不斂:肛門癰腫破潰後,餘毒未清,氣血不暢,形成漏管。
  3. 正氣虛弱:脾虛氣陷或陰虛內熱,導致瘡口久不癒合,漸成漏症。

臨床表現

纏腸漏的漏管多呈迂曲環繞之狀,可單發或多發,常伴以下症狀:

  • 膿水淋漓:漏管時有膿液或血水滲出,沾染衣褲。
  • 肛周腫痛:因濕熱蘊結,局部可出現紅腫熱痛,甚則發熱。
  • 瘙癢不適:膿水刺激肛周皮膚,引發瘙癢或濕疹。

辨證分型

根據病機與體質差異,可分為兩類:

  1. 濕熱下注型:漏管膿液黃稠,肛周灼痛,舌紅苔黃膩,脈滑數。
  2. 氣血兩虛型:漏管膿水清稀,瘡口色淡,久不癒合,伴神疲乏力,舌淡脈細。

治療原則

中醫治療以「消、托、補」為綱,視病情階段選方用藥:

  • 濕熱證:清熱解毒、利濕排膿,常用方如「萆薢滲濕湯」或「黃連解毒湯」加減。
  • 虛證:補益氣血、托毒生肌,方選「托裡消毒散」或「十全大補湯」。
    外治法則重視「掛線療法」或「藥線引流」,以腐蝕漏管、促進癒合。

古籍記載

《外科大成》強調纏腸漏的複雜性,後世醫家如《醫宗金鑒》進一步闡述其與「肛癰」「痔漏」的關聯,指出若失治誤治,恐致漏管深入,纏繞直腸,加重病情。

纏腸漏的診治需結合局部與整體辨證,注重標本兼治,方能有效根除病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