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苦傷氣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苦傷氣

「苦傷氣」為中醫治療學重要術語,首見於《素問·陰陽應象大論》,原文載:「苦傷氣,鹹勝苦。」此理論闡述苦味藥食過用可能耗傷人體正氣,尤其影響肺氣與陽氣的宣發舒暢。

理論基礎

  1. 五行與五味關係
    中醫五行學說中,苦味屬火,對應心臟,然火能克金,肺屬金,故過食苦味易通過五行相剋之勢損傷肺氣。張景岳於《類經》註解:「苦從火化,故傷肺氣,火克金也。」強調苦味雖入心,然其性沉降,反致肺氣受抑,宣降失常。
  2. 氣機升降理論
    陽氣以升發舒展為特性,而苦味藥性多沉降(如黃連、黃芩),過用則壓抑氣機,使陽氣不得舒伸。《素問·生氣通天論》亦云:「味過於苦,脾氣不濡,胃氣乃厚。」指出苦味過度可能阻礙脾胃運化,間接削弱氣血生化之源。

臨床表現

苦味過度傷氣,常見以下病機與證候:

  • 肺氣壅滯:胸悶、氣短、咳喘,因肺失宣降所致。
  • 陽氣鬱遏:四肢不溫、倦怠乏力,甚則氣虛下陷。
  • 脾胃失和:脘腹痞滿、食欲不振,因苦寒敗胃,影響運化。

中藥配伍調節

《內經》提出「鹹勝苦」的調解原則,因鹹味屬水,水能制火,可中和苦味之偏性。例如:

  • 苦寒藥配伍辛溫(如黃連配乾薑),辛散能制苦遏,恢復氣機流通。
  • 苦降藥佐以甘緩(如黃芩配甘草),甘味補中,防苦味傷正。

經典應用舉隅

《傷寒論》中黃連阿膠湯雖用黃連瀉心火,卻佐以阿膠、芍藥養陰,避免苦寒化燥傷氣;李東垣《脾胃論》更強調「苦寒之藥,非胃氣弱所宜」,主張慎用苦味以防耗傷中焦陽氣。

綜觀之,「苦傷氣」理論體現中醫對藥食性味的精微調控,臨床需權衡苦味清瀉與護氣之平衡,方符「陰平陽秘」之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