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苦溫平燥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苦溫平燥

苦溫平燥為中醫治療學術語,屬潤燥法之一,指運用性味苦溫之藥物,治療外感涼燥表證的方法。此治法源自《素問·至真要大論》所載「燥淫於內,治以苦溫,佐以甘辛」,強調以苦溫藥物為主,輔以甘辛之品,以調和氣機、宣散燥邪。

理論基礎
涼燥為外感燥邪之一,多發於深秋或初冬,氣候涼燥之際。其病機為燥邪兼寒,侵襲肺衛,導致肺氣不宣、津液不布,臨床表現為惡寒微熱、頭痛無汗、咳嗽痰稀、鼻咽乾燥、舌苔薄白而乾等。苦溫藥物能燥濕散寒、宣肺降氣,兼以辛溫解表、甘潤和中,共奏疏風散寒、潤燥化痰之效。

常用藥物與方劑

  1. 杏仁:苦溫微辛,歸肺、大腸經,具宣肺止咳、潤腸通便之效,為宣散涼燥之要藥。
  2. 蘇葉:辛溫芳香,能發散風寒、理氣寬中,助肺氣宣發以解表邪。
  3. 陳皮:苦辛溫,歸脾、肺經,可燥濕化痰、理氣健脾,調和中焦氣機。
  4. 半夏:辛溫有毒,善燥濕化痰、降逆止嘔,針對涼燥兼痰濕者尤宜。
  5. 桔梗:苦辛平,為肺經引藥,能宣肺利咽、祛痰排膿,助肺氣宣降。

代表方劑如杏蘇散(《溫病條辨》),由杏仁、蘇葉、陳皮、半夏、茯苓、枳殼、前胡、桔梗、甘草、生薑、大棗組成。方中苦溫與甘辛並用,既散表寒,又潤肺燥,兼化痰濕,為治療涼燥證之經典方。

臨床應用
苦溫平燥法主要適用於涼燥初起,邪在肺衛之證。若燥邪化熱或傷及陰津,則需配伍甘寒養陰之品,如麥冬、沙參等。此外,此法亦可用於內傷雜病中屬寒濕困脾或肺氣不宣者,但須辨證加減。

與其他潤燥法之區別

  1. 苦溫平燥:針對涼燥,以苦溫為主,佐辛甘,如杏蘇散。
  2. 甘寒潤燥:適用於溫燥或陰虛內燥,以甘寒養陰為主,如桑杏湯、清燥救肺湯。
  3. 辛涼潤燥:多用於溫燥初起,兼風熱表證,如桑菊飲加減。

苦溫平燥法體現中醫「因時制宜」與「辨證論治」之精髓,透過藥物性味與病機相合,達到燥潤相濟、表裡兼顧之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