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胯骨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胯骨
胯骨,又稱髖骨,為人體下肢與軀幹連接之重要骨骼,屬中醫「骨度」範疇。其結構包含髂骨、坐骨、恥骨三部分,幼年時以軟骨相連,成年後癒合為一體,形成骨盆之主要組成。
中醫理論中的胯骨
- 經絡循行:
胯骨所在區域為足少陽膽經與足厥陰肝經所過之處。《靈樞·經脈》載:「膽足少陽之脈……繞毛際,橫入髀厭中。」此處「髀厭」即指胯骨與股骨相接之髖關節。肝主筋,膽主骨,故胯骨之疾常與肝膽功能失調相關。 - 生理功能:
中醫視胯骨為「樞機之骨」,主司下肢運動與軀幹穩定。《醫宗金鑒·正骨心法》提及:「胯骨者,下肢之根,承上啟下,關乎步履。」其活動需賴腎氣充養,因腎主骨生髓,腎虛則易見胯骨酸軟、活動不利。 -
病理關聯:
- 風寒濕痺:外邪侵襲經絡,滯於胯骨,可致「髀樞痛」(髖關節痛),症見轉側困難,遇寒加劇。
- 跌撲損傷:胯骨跌打易致氣血瘀阻,甚則骨錯縫,如「胯骨錯位」之證,古稱「胯骨出臼」。
- 內傷虛損:肝腎不足者,胯骨失養,久則痿弱不用,見於痿證或老年骨萎。
古籍記載
《傷科匯纂》云:「胯骨,即髖骨也,形如臼,以納股骨上端。」指出其解剖特點;《黃帝內經》則強調「骨正筋柔,氣血以流」,說明胯骨之正位與氣血運行密切相關。
附:相關名詞
- 髀樞:指胯骨與股骨相接之關節部,屬足少陽膽經要穴「環跳」所在。
- 骨盆:中醫稱「尻骨」,由左右胯骨與骶骨構成,為藏精之所,與生殖功能相繫。
胯骨之論,須結合經絡、臟腑及氣血辨證,方得中醫骨傷與內科調治之要旨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