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胯骨出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胯骨出
病名:胯骨出,又稱髖關節脫臼,首載於《仙授理傷續斷秘方》。歷代醫籍對此症記載甚詳,別名眾多,如「大腿根出臼」、「臀骱骨出」、「臀骱脫臼」、「大腿骨骱脫」、「環跳骨出臼」、「環跳骨脫出」、「胯骨骱脫臼」等,皆指髖關節因外力作用而脫離正常位置之病症。
病因病機:
此症多因跌僕、墜閃等間接暴力所致。外力作用於髖部,致使關節囊撕裂,骨端脫離原位,氣血驟然瘀滯,經絡受阻,故見腫脹疼痛。中醫認為,此病與肝腎關係密切,肝主筋,腎主骨,若肝腎不足,筋骨失養,則更易因外力而致脫臼。
臨床表現:
患處腫脹明顯,疼痛劇烈,尤以移動患肢時為甚。關節畸形為主要特徵,臨床分為「粘膝」與「不粘膝」兩類:
- 粘膝畸形(後脫臼):又稱「臀上出」、「足形短」,患肢呈現內收、屈曲、內旋及縮短之態,膝部緊貼健側,足尖向內。
- 不粘膝畸形(前脫臼):又稱「襠內出」、「足長形」,患肢屈曲、外展、外旋且延長,足尖向外,膝部不與健側相貼。
治療方法:
- 手法復位:需於麻醉後施術,常用之法包括:
- 屈髖拔伸法:適用於後脫臼,牽引患肢並屈髖復位。
- 俯臥下垂法:令患者俯臥,患肢下垂,利用重力助其復位。
- 迴旋法:前脫臼則用反迴旋法,通過旋轉患肢使骨端歸位。
復位後需固定患肢,以防再脫。
-
藥物治療:分期論治:
- 初期:以活血祛瘀、消腫止痛為主,內服「七釐散」或「複元活血湯」,以散瘀通絡。
- 後期:腫消痛減後,轉以補益氣血、強壯筋骨為要,可服「生血補髓湯」或「健步虎潛丸」,助筋骨修復。
- 外治法:以「五加皮湯」、「海桐皮湯」煎水外洗,舒筋活絡,促進氣血運行。
-
功能鍛煉:
待腫痛緩解後,逐步進行關節活動,以防筋脈拘攣,恢復關節功能。
中醫理論延伸:
髖關節脫臼不僅為局部筋骨損傷,更涉及整體氣血失衡。肝主疏泄,調暢氣機,若氣滯血瘀,則腫痛不消;腎藏精,精生髓,髓養骨,故後期治療需注重補腎填精,以固根本。此外,經絡學說中,環跳穴為足少陽膽經要穴,位於髖部,脫臼時常影響膽經氣血運行,故用藥亦可兼顧疏利少陽,以助氣血通達。
此症治療需標本兼顧,初期急則治標,後期緩則治本,配合適當鍛煉,方能全效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