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胯骨骱脫出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胯骨骱脫出
胯骨骱脫出,又稱髖關節脫臼,為中醫傷科常見病證之一,首載於《傷科大成》。此症多因外力所傷,致髖關節骨端脫離原位,臨床以局部腫痛、活動受限為主要表現。
病因病機
中醫認為,此症多因跌撲、墜墮、扭挫等外力作用,導致髖關節筋絡受損,氣血瘀滯,骨節錯位。髖關節為人體大關節之一,結構穩固,然若遭受強力撞擊或姿勢不當之扭轉,仍可致關節脫臼。此外,若患者素體肝腎不足,筋骨失養,亦可能較易發生此類損傷。
臨床表現
患者常見髖部劇痛,患肢屈曲、內收或外展畸形,無法負重行走。局部可見腫脹,觸之痛甚,關節活動功能喪失。若脫臼日久未復,可能伴隨氣血瘀阻,出現瘀斑或肌肉萎縮。
中醫辨證分型
- 氣滯血瘀型:脫臼初期,局部腫痛明顯,皮膚或見青紫,舌質暗紅,脈弦澀。
- 肝腎虧虛型:多見於反覆脫臼或久病未癒者,伴腰膝酸軟,舌淡苔薄,脈沉細。
治療原則
中醫治療以手法復位為主,配合藥物調理。
- 手法復位:依脫臼方向,施以牽引、旋轉等手法,使骨端歸位。如《醫宗金鑒·正骨心法》所載「拽屈拽伸」之法,適用於髖關節前脫或後脫。
- 藥物治療:初期宜活血化瘀、行氣止痛,方選復元活血湯或七厘散;後期若肝腎不足,可投補腎壯筋湯或六味地黃丸加減,以強筋健骨。
- 外治法:復位後以軟布固定,並可外敷消腫止痛膏,助散瘀消腫。
古籍參考
《傷科大成》詳述此症為「胯骨出」,強調手法復位之重要性;《正體類要》亦載髖關節脫臼之治法,主張「急須整復,遲則筋攣」。
此症若及時處理,預後良好,然復位後需靜養,避免過早活動,以防復發。中醫強調「筋骨並重」,治療時兼顧氣血調和與肝腎滋養,以固根本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