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禪定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禪定在中醫學中的理論與實踐

禪定的概念溯源

禪定一詞源自佛教修行體系,原為「禪那」(Dhyāna)與「三昧」(Samādhi)的合稱,指通過特定修持方法使心神專注於一境的狀態。在小乘佛教中,禪定與戒律、智慧並稱為「三學」,構成佛學修持的核心框架。中醫學在發展過程中,吸收了禪定修習中的身心調適方法,將其納入傳統養生體系,形成獨特的身心調養技術。

中醫理論對禪定的解讀

從中醫理論視角觀之,禪定實為一種高級的身心調和技術,其核心在於「形神共養」。《黃帝內經》所載「恬惔虛無,真氣從之,精神內守,病安從來」的理念,與禪定修習要旨高度契合。中醫認為,禪定狀態下:

氣機運行:通過特定坐姿與呼吸調節,能疏通經絡氣血,使「清氣上升,濁氣下降」,達到《難經》所述「氣行則血行,氣滯則血瘀」的調理效果。

臟腑功能:禪定時的腹式呼吸可增強脾胃運化功能,深長呼吸則能培補腎元,符合「呼吸精氣,獨立守神」的養生原則。

神志調攝:中醫「五神臟」理論認為,禪定能安定心神、調暢肝魂、穩定脾意、堅固肺魄、充實腎志,實現《類經》所謂「神守於中,形全於外」的養生境界。

禪定與中醫氣功的關係

禪定修習與傳統氣功養生法存在深刻聯繫,主要體現在三個層面:

身形要求:禪定坐姿講究「脊直、肩張、頭正、頷收」,此與氣功「調身」要領一致,目的在保持任督二脈通暢,符合《醫宗金鑒》「形不正則氣不順,氣不順則意不寧」的論述。

呼吸調節:禪定呼吸法從風息、喘息、氣息至息止四階段,與氣功「調息」的「吐惟細細,納惟綿綿」異曲同工,皆為實現《養性延命錄》所云「行氣之法,少食自節」的養生效果。

心意專注:禪定「止觀雙運」與氣功「調心」均追求「一念代萬念」的專注狀態,暗合《周易參同契》「耳目口三寶,閉塞勿發通」的修持要訣。

禪定在中醫臨床的應用價值

歷代醫家對禪定的醫療價值多有闡發,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:

情志疾病調治:元代朱震亨《丹溪心法》指出「人之所病,多因七情所傷」,禪定能調和情志,對「怔忡」、「不寐」等神志病證有輔助療效。

慢性病調養:明代張景岳《景岳全書》記載「靜坐之法,能養元氣」,禪定可改善「虛勞」、「眩暈」等慢性虛損病症的轉歸。

經絡氣血調理:清代葉天士《臨證指南醫案》強調「通陽不在溫,而在利小便」,禪定通過特定呼吸法能激發經氣運行,對「痹證」、「鬱證」等氣血不和病症有調節作用。

禪定修習的中醫生理效應

從現代中醫理論分析,禪定可產生多重生理效應:

陰陽平衡:通過「調身、調息、調心」三調合一,實現《素問》「陰平陽秘,精神乃治」的理想狀態。

氣血調和:深長呼吸能增強宗氣生成,改善《靈樞》所述「血氣者,人之神」的生理功能。

津液代謝:禪定狀態下唾液分泌增加,符合《紅爐點雪》「津液咽下,灌溉五臟」的養生機制。

經絡感傳:長期修習可誘發經氣感傳現象,驗證《針灸大成》「經氣已至,慎守勿失」的針灸得氣理論。

禪定作為一種古老的身心修習方法,在中醫學理論框架下獲得了新的詮釋與發展,成為傳統養生體系中兼具預防與治療價值的重要實踐手段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