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跨骨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跨骨

跨骨,又稱髖骨,為中醫骨傷科及經絡學說中重要之骨名,位於人體下肢與軀幹連接處,構成骨盆之主要部分。其結構包含髂骨坐骨恥骨三部分,成年後癒合為一體,形成髖臼,與股骨頭相合,主司下肢活動及承載軀幹重量。

中醫理論中之跨骨

  1. 經絡循行
    跨骨所在區域為足少陽膽經足陽明胃經所過之處。《靈樞·經脈》載,膽經「循髀陽,出膝外廉」,其走向貼近跨骨外側;胃經則行於跨骨前側,與氣血運行密切相關。若跨骨部位疼痛或活動受限,常與此二經氣血瘀滯或寒濕阻絡有關。
  2. 生理功能
    跨骨屬「五體」中之,與腎氣相應。《素問·宣明五氣》云:「腎主骨」,故跨骨之強健與否,反映腎精充盛程度。若腎虛精虧,易見跨骨痠軟無力,或發育不良;年老腎衰者,跨骨亦易疏鬆變形。
  3. 傷科應用
    跨骨為下肢運動之樞紐,若因跌撲損傷導致「跨骨錯縫」(即髖關節半脫位),可表現為步履困難、局部腫痛。傳統手法復位強調「拽屈旋轉」,以恢復其正常位置。另如「跨骨疽」(類似現代髖關節結核或化膿性關節炎),則屬陰疽範疇,多因氣血虧虛、寒痰凝滯所致。

跨骨相關病證

  • 跨骨痛:多因風寒濕邪侵襲經絡,或跌打損傷致氣滯血瘀,治宜活血化瘀、溫通經絡,方如獨活寄生湯加減。
  • 跨骨不利:常見於肝腎不足之證,伴腰膝痠軟,宜補益肝腎,選用虎潛丸左歸丸

跨骨之診治須結合局部觸診與整體辨證,尤重腎氣與經絡氣血之調和,方能標本兼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