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塊痰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塊痰
塊痰為中醫病狀名詞,指痰液凝結成塊狀,質地黏稠,難以咯出。此症多因肺臟功能失調,氣機鬱滯,痰濁內結,復受燥熱煎熬,致使痰液膠着成塊。臨床常見痰色或白或黃,質地堅硬,附着於咽喉或氣道,患者常感胸悶氣促,咳嗽時痰出不易,甚則伴有咽喉乾燥、口苦等熱象。
病因病機
- 肺失清肅:肺主宣發肅降,若肺氣壅滯,津液輸布失常,痰濕內停,久則凝聚成塊。
- 氣機失調:情志不遂或外邪犯肺,導致氣滯痰阻,痰濁鬱結於胸膈。
- 燥熱煎熬:素體陰虛或外感燥邪,化熱灼津,痰液受熱煎熬而膠結成塊。
- 痰濁鬱久:痰濕久留,與熱相搏,黏稠度增,形成膠結之痰。
治法
中醫治療塊痰,首重調理氣機、化痰散結,兼清熱潤燥,常用治法如下:
- 順氣化痰:如陳皮、半夏、枳實等,疏理氣機,化痰開鬱。
- 清熱潤燥:若痰塊色黃質硬,兼見熱象,可加瓜蔞、貝母、知母等清熱化痰。
- 軟堅散結:痰塊堅結難化者,可佐以海浮石、牡蠣等藥,軟堅消痰。
- 養陰生津:若因燥熱傷陰,可配伍麥冬、天花粉等,潤肺化痰。
辨證要點
- 痰色與質地:白痰多屬寒濕,黃痰多屬痰熱;質黏如膠者,多兼燥邪。
- 兼症:胸悶氣促者,氣滯為重;口乾咽燥者,燥熱為甚。
此症常見於咳嗽、哮喘、肺癰等病證,臨床須結合四診,辨明寒熱虛實,對證施治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