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塊痛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塊痛

塊痛,為中醫婦科病名,首見於清代倪枝維所著《產寶》。其症主要表現為產後腹部出現血塊,並伴隨疼痛,故稱「塊痛」。此症與「兒枕痛」屬同類病症,皆因產後瘀血內阻所致,臨床治療多以活血化瘀、溫經止痛為法。

病因病機
產後塊痛之成因,多與下列因素相關:

  1. 瘀血內停:分娩時惡露未盡,或胞宮收縮無力,致瘀血滯留胞宮,凝結成塊,阻礙氣血運行而作痛。
  2. 寒凝血瘀:產後體虛,風寒之邪乘虛侵入胞脈,寒性凝滯,使血行不暢,瘀結成塊。
  3. 氣滯血瘀:產後情志不暢,肝氣鬱結,氣機阻滯,影響血行,瘀血內停而致塊痛。

臨床表現

  • 產後腹部可觸及硬塊,按之痛甚。
  • 疼痛部位固定,拒按,或得熱稍緩。
  • 惡露量少,色紫暗,夾有血塊,排出不暢。
  • 或伴面色青白、舌質紫暗、脈沉澀等瘀血徵象。

治療方藥
中醫治療塊痛,以活血化瘀、溫通經脈為主,代表方劑為《傅青主女科》之生化湯(當歸、川芎、桃仁、炮薑、炙甘草),此方既能化瘀生新,又可溫經止痛,為產後瘀血腹痛之常用方。若寒邪較重,可加肉桂、吳茱萸以增強溫經散寒之效;氣滯明顯者,酌加香附、烏藥以行氣止痛。

鑑別診斷
塊痛需與「產後腹痛」其他證型區別:

  • 血虛腹痛:痛勢綿綿,喜按,惡露量少色淡,伴頭暈心悸,舌淡脈細。
  • 熱結腹痛:腹痛拒按,惡露臭穢,身熱口渴,舌紅苔黃,脈數。

塊痛作為產後常見病症,其辨證關鍵在於瘀血內阻,治療當以疏通為要,使瘀去新生,則疼痛自止。歷代醫家對其論述頗多,除生化湯外,亦可用《醫林改錯》之少腹逐瘀湯加減,以強化活血化瘀之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