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寬中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寬中

寬中為中醫治法之一,與「疏鬱理氣」義理相通,皆屬調暢氣機、化解鬱滯之法,然其側重於中焦脾胃氣機之調和。中醫理論認為,脾胃為後天之本,主運化水穀、升降氣機。若情志不遂、飲食失節,或外邪內擾,易致中焦氣機壅滯,表現為脘腹脹滿、噯氣吞酸、食欲不振等症。此時需以「寬中」為法,疏導鬱結,復其升降之常。

寬中之機理

  1. 調暢氣機
    中焦氣滯多因肝鬱乘脾或脾胃自病,寬中法常配伍理氣藥如陳皮、木香、砂仁等,辛散行氣,解鬱開結。《醫方考》云:「氣行則鬱自解」,故寬中首重疏通。
  2. 和胃降逆
    若氣滯兼見胃氣上逆(如嘔惡、呃逆),可佐以降逆之品,如半夏、旋覆花,以降胃氣、寬中除滿。
  3. 健脾助運
    氣滯日久易傷脾陽,需兼顧健脾,如白朮、茯苓等,以標本兼治。清代《醫學心悟》強調:「治鬱者,必先理氣,然氣之根在脾。」

與疏鬱理氣之異同

「疏鬱理氣」廣義涵蓋全身氣機之調理,尤重肝氣鬱結;而「寬中」專注中焦,常與消食、化濕等法並用,如保和丸、香砂六君子湯等方劑,皆體現寬中思路。

臨床應用舉隅

  • 食積氣滯:配伍山楂、神麯以消食導滯。
  • 濕阻中焦:加藿香、佩蘭芳香化濕,助氣機流通。
  • 寒凝氣滯:佐以乾薑、吳茱萸溫中散寒。

寬中法體現中醫「以通為補」之理念,旨在恢復中焦樞紐之職,使清升濁降,氣血調和。歷代醫家如李東垣、葉天士等,皆於著作中闡發其要,為調理脾胃之關鍵治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