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髖髀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髖髀是中醫解剖學中的一個重要名詞,指人體臀部與大腿之間的連接部位,具體涵蓋髖關節及其周邊區域。在《素問·氣交變大論》中提及「髖髀如別」,描述此處若出現功能障礙或疼痛,可能導致活動受限,猶如肢體分離般不協調。
從中醫經絡理論來看,髖髀部位與足少陽膽經及足太陽膀胱經關係密切。膽經循行於體側,繞行髖部外側;膀胱經則沿背部下行至臀部,再貫穿大腿後側。若此二經氣血運行不暢,可能導致髖髀區域的僵硬、酸痛或活動不利。此外,足厥陰肝經雖不直接經過髖部,但肝主筋,肝血不足或肝氣鬱滯亦可能間接影響髖關節的柔韌性。
在病因病機方面,中醫認為髖髀不適多與外感風寒濕邪或內傷氣血瘀滯有關。例如:
- 寒濕侵襲:久居濕地或受寒後,寒濕之邪凝滯經絡,導致氣血不通,表現為冷痛、重著感,遇寒加劇。
- 氣滯血瘀:跌撲損傷或長期勞損,使局部氣血運行受阻,形成瘀血,症見刺痛、腫脹,夜間尤甚。
- 肝腎虧虛:肝藏血、腎主骨,中年以後肝腎漸虧,筋骨失養,可能出現髖部隱痛、無力,伴隨腰膝酸軟。
治療上,中醫常透過針灸刺激環跳、居髎等局部穴位,或配合遠端取穴如陽陵泉(筋會)、委中(膀胱經合穴)以疏導經氣;推拿則可鬆解周圍筋肉,改善關節活動度。內服藥方面,寒濕證多用獨活寄生湯加減,血瘀證選身痛逐瘀湯,肝腎不足者則以左歸丸或右歸丸調補。
髖髀的生理功能與中醫「筋骨並重」的觀念相呼應,其健康與否不僅影響下肢運動,亦反映整體氣血狀態,臨床需結合四診詳辨其虛實寒熱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